【散文】亲历农村变化

2018-07-14 09:34:4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亲历农村变化

张有成

  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很多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都已经变成现实。广大人民群众说,现在的社会真好!咱们要好好干、好好生活,分享改革开放给咱老百姓带来的红利。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退休后生活在农村,亲历了自己家乡的变化。

  我们湖李村是襄汾县城北边的一个普通村庄,全村600余户、2300口人,从我们村的情况看,深感变化之大。

  做饭用上天然气。民以食为天,做饭是百姓绕不过去的话题,改革开放前,农民做饭都是家家烧炭、户户冒烟,不少家户还烧秸秆,做饭时满屋烟尘,呛得人咳嗽流眼泪。各家的风箱呼啪呼啪响个不停,天天如此。改革开放了不少农民用上了电磁炉,方便了很多,现在村内埋上了天然气管道,农民做饭用上了天然气,只要手一动,“噗”的一声,蓝火冒起,火力很强,做饭清洁用时短,人们看着蓝色的火焰,心里美滋滋的。

  家中有了自来水。过去人们吃水,全是轱辘绞用人担,不论是酷暑还是寒冬都是这样。特别是下雪,井台上结上一层冰,绞水、担水真叫人担惊受怕,弄不好人倒水翻,因担水还出过伤人的事。现在村里有了自来水,手一拧,水就来,人们再不为吃水犯愁,有了自来水,不少家庭用上了自动洗衣机,拆洗被褥,平时洗衣,即省力又省时,还卫生。生活过的真舒心。

  村里有了下水道。多少年来人们洗锅刷碗、洗衣的污水都是倒在大路上或倒在自家的院子内,夏季因天热污水散发出臭味,人们都有无奈的怨言;冬天污水因无法排掉而结冰,不时将人滑倒。下雨时村民只能在泥泞的流水中行走。现在我们村地下埋上了直径近一米的水泥下水管,所有污水、雨水都从下水道排走,大路上干净无污染,群众打心眼儿里高兴。

  农户冬季有大暖。冬季取暖是村民关心而发愁的问题。过去进入冬季,天寒地冻,家家户户都是烧秸秆,有条件的安个小火炉,不少家中炕上有温度,家里很寒冷,因烧秸秆家中的墙壁上都有一层厚厚的黑沫,房棚顶上挂着长长的黑絮子。1980年前我家晚上烧秸秆取暖,房内熏得乌黑,早晨家中盆内的水都结成了冰块。去年我们村安装了大暖,粗管埋地下,户管空中架,村内增添了一道绿色的风景线,户均温度20度上下,每户交大暖费1000余元,既省力又省钱,还环保暖和,广大群众都满意。

  出行骑上电动车。改革开放前,全村没有一辆摩托、电动车,外出、探亲访友、上集赶会全都是步行,而今农民的出行也发生了变化,不论进县城、串亲戚、访朋友、上下班、就连下地干农活,都骑上了电动车,人们在宽敞的马路上,在上下班的途中骑着电动车行进时,嘴里不时唱着优雅的歌曲。现在全村有小车200余辆,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已成为现实。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老百姓对文化生活也有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村成立了中老年文艺宣传队,有30余名中老年人不计报酬,利用晚上和白天空余时间,排演“天下父母心”“打碗记”“安大暖利环保”等十多部剧目,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农村的变化,宣传孝老爱亲,促进社会和谐,活跃了农村文化,教育了广大群众,赢得了百姓的好评。

  现在广大农民生活方式也增添了新的内容,看手机玩微信,湖李村建立了信息交流群,已有400余人参加网聊群。打开微信就能看到村内出现的厨师培训、健康讲座等新鲜事。村里建立了活动中心;晚上跳广场舞;晨练时,人们三五成群迈着轻盈的步伐,在村东滨河公园健身......

  农村的变化,人民的幸福靠的是党的好政策,靠的是党的好领导和民众的奋斗。

  我为家乡人民生活的幸福深感自豪,为农村发生的变化放声高歌。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