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忠延
丁村人汾河湾渔猎
在北京国家博物馆里,陈列着“丁村人”的化石和石器工具。
丁村是临汾市襄汾县紧邻汾河的一个小村庄。“丁村人”化石和石器工具能够展出于国家博物馆,是因为出土得非常及时,意义重大。西方人曾有个怪论,说从北京猿人到山顶洞人之间,漫长的时段没有发掘出人类遗址,没有古人类活动的迹象,中国大地的古人断代了,现在的人是从西方迁徙过来的,这便是东方文化西来说。
上世纪50年代,也就是这种奇谈怪论纷纷扬扬的时候,地处汾河湾的丁村,取土挖沙时发现了旧石器文化层。
1954年,考古工作者在沙砾中发掘出3枚约十二三岁的儿童牙齿化石。其内侧门齿齿冠的舌面和北京猿人一样也有底结节、指状突和呈铲形结构,上外侧门齿也呈铲形,臼齿的咀嚼面呈十字形,这个生理特征中国人最多,约占百分之八十。丁村人的体质比北京猿人有很大进步,有些特征接近现代黄种人。这3枚牙齿化石,立即惊动了国际人类学界,断代论者哑口无言。1976年,丁村遗址的发掘出一块幼儿头顶骨化石。这属于一个周岁幼儿,具有顶枕间骨(印加骨),这个特征在黄种人中所占比例更高,仅北京猿人中就占一半。丁村人的铲形门齿和顶枕间骨都是黄种人先祖的特征,证明其与北京猿人较近,而与西方白种人相去甚远,何谈西来之说。
这是中国本土黄种人的祖先之一,学术界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律称其为“丁村人”,并走进了国家博物馆。
从考古学家的发现来看,丁村遗址呈现的文化状态可分为三段。丁村文化早段,属旧石器初期晚段的遗存,分布在丁村以北3公里的塌河崖一带。石器有三棱大尖状器、大尖状器、斧状器、宽型斧状器、石球、刮削器,以及用双阳面石片加工的锥钻等,距今约二三十万年。
丁村文化中段,属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分布在丁村周围及汾河西岸的第三级河流阶地里。它们的石器类型与早段一脉相承,无论类型、石料、打制方法都非常一致,只是在地质时代上属晚更新世早段,距今约十万年左右。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