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忠延
丁村人汾河湾渔猎
在众多石器中,有一颗石球。石球拴着草绳,草绳拴上长杆就能投掷。这多数用于猎获猛兽,遇到猛兽,先祖就会将拴着石球的长杆投掷出去。长杆碰在猛兽身上不动了,石球却带着草绳一圈一圈转动,将长杆死死缠紧猛兽。同时,缠绕石球、长杆不是一件两件,而是好多件。
拴满长杆的猛兽在密林中无法行走,更别说逃窜,只能成了猎物。猛兽的蛮力,输给了先祖的智力。石球,是先祖智力的创造物。它创造了先祖更广阔的食物空间。石球被称为“原始炮弹”,被陈列进了中国军事博物馆。
石刀有两个特点:一是背厚,拿在手中好握;二是刃薄,用于切。古人选择一面厚一面薄的片状石材,在薄的一面打制出比较锋利的“刃”。石刀用以宰杀野兽,开肠破肚,剔骨剥皮,肉果腹充饥,皮制衣御寒。背厚是一种选择,要在大量的石片中挑选出来。当然选择的时候不能单打一,还要注意另一面要薄,薄不等于是刃,但是再打制就相对省时、省力。这些出土的石刀,或大或小,锋刃上都有磨损,也就是说,先祖不仅创造了它,还用它创造过自己的生活。打下猎物,就用石刀宰杀野兽,开肠破肚;就用石刀刮脂除垢,裁割皮毛,晾晒干后,披在身上就是衣裳。
郭沫若将这些石器与先前的考古发现进行比较:丁村人的石器和匼河的石器有某些共同点,可能是从匼河文化类型的石器发展而来的。但是,从石器的种类来说,丁村人的石器有了显著增加。从制造方法看,丁村人常用的以交互打击方法制造的多边形砍砸器,在数量上和打制技术上,都比匼河的有了显著的提高,加工得更加细致了。
郭沫若还认为,丁村人比北京人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从体质上看,他们比北京人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已经到了古人阶段。从石器的制作上看,他们比北京人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他们的社会组织大体已脱离了原始群居的乱婚状况,进入血族群婚的阶段。这种婚姻关系是他们的社会组织的基础,也是从原始人群过渡到氏族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
氏族制度在这一时期就逐渐萌芽了。
丁村人虽然遥远,但是,却代表着氏族时期的开端。
汾河岸边的先祖,一步一步朝文明走来。早在1958年,裴文中、贾兰坡先生就指出:“丁村文化是在中国黄河中下游、汾河沿岸生活的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