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史话(七)

2017-05-09 22:01:0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作者乔忠延

  柿子滩的篝火与艺术

  距今18000年的时候,是北方,也可以说是临汾这地方最冷的时期,真让人担心那些“丁村”先祖的后人是不是会断代绝迹。不必担忧,走进柿子滩遗址,就可以看到先祖倔强生存的痕迹。柿子滩遗址距今2万年至1万年之间。

  柿子滩遗址位于临汾市吉县东城乡西村,是中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期晚期现存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在最丰富的一处遗址。目前已经发掘出成组的篝火遗迹、灰烬、烧骨,以及黏土层面上的动物或人类足迹。出土的石制品有3000余件,有燧石、角页岩、水晶、石英岩等原料制成的尖状器、砍斫器、细石核、石磨类用具。伴随这些器物出土的还有羚羊、赤鹿、水牛、野驴等动物化石。同时,大量装饰品和岩画也先后面世。

  《中国考古学年鉴·2002卷》评价:柿子滩的考古发展,对探索中国细石器工业的起源与区系类型、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早期过渡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意义在于,柿子滩遗址让我们看到先祖在黄河母亲河边成长的步履,与丁村人相比,他们有了明显的飞跃。

  首先,柿子滩的先祖已经大量使用篝火,在由吃生食向熟食过渡。目前,已发现300余处用火遗迹,遗迹的面积一般不超过1平方米,最大的为4平方米。烧土厚度大多在1至6厘米之间。烧土中往往夹杂有烧骨、炭块和炭屑,最底部则是较纯净的红烧土。不少用火遗迹,是燃烧后即迅速掩埋起来的,因而留下约1厘米厚的灰烬层。这可以看出柿子滩古人类一般是平地起火,也有搬几块砂岩石围在火堆周边的,顶大也就是用砂岩石板竖立在火边。极少数的有点火膛模样,焚烧后还留下红烧土壁。这既可以取暖,御寒防冷,又能够烧烤熟食。从篝火痕迹,我们能瞭望到先祖吃烧烤熟食的生活状况。


     

责任编辑:付基恒

上一篇: 临汾史话(六)

 

下一篇: 临汾史话(八)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