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史话(十)

2017-05-14 22:06:3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作者乔忠延

  枣园初现黄土农业文明

  枣园人使用的工具很多,从名称上看,无外还是石锛、石刀、石铲、骨铲、木耒、蚌刀……似乎没有多大变化。可是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这些工具进化多了。我们注目一把多功能石斧吧!之所以将它称作多功能石斧,因为这个石头打造的斧头,装上曲柄就是破土工具,装上木把就是砍伐的利器。他们打造的石镰就更好了,有长方形的,有翅翼形的,有半月形的,可以看出他们很会利用石头的自然形状。而且,不管什么样式,都留有安装把柄的缺口。这不仅是那个时期的人,也是现今的收割用具镰刀的先导。这些工具的进化,演示着枣园人的智力进化。

  人的智力进化带来了多方面的进步,工具先进了,生产力提高了,粮食也就多了,因而枣园遗址发现了粮仓。

  他们的粮仓在地下,专家们称之窖穴式粮仓,口小底大,深进土中,壁周光滑,口部加有冠盖,能够防止风雨。这种窖穴式粮仓,如今在临汾的一些乡村还很流行。

  考古学家认为,汾河流域的远古先民们在茹毛饮血,风餐露宿的艰苦生活中,逐渐摆脱了对自然界的依赖,摆脱了群居的原始人群生活,开始了新的文明。不仅进行农业生产,而且手工制作也很发达,从陶器上圆点、花叶这些简单图案看,这里迸发了早期原始的文明火花,在人类文明史上有重要意义。枣园遗址的原始农耕生活和陶器文明,向我们展示的是新石器时代,古平阳一带生机盎然的农业活动。

  枣园稼穑是我省现知最早的农业生产实践,是中国早期农耕社会文化的缩影。

  枣园人的彩陶烧制技术所迸发的文明火花,为追寻古人类的踪迹提供了线索,其后在北达晋中,西及吕梁,东至太行一带都发现了印有“玫瑰花”的陶器,其文化特征明显相似于枣园文化,波及范围大时北边的大漠地区和长城内外,南越秦岭、淮河、长江流域,东达沂蒙山区、渤海沿岸,西及甘肃、青海一带。这些器物大约在距今6000到5500年间,学术界将这些彩陶所饰的玫瑰花卉图案,称之为“玫瑰行动”。

  枣园人在中国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探究临汾历史来说,枣园遗址如同架设的一座桥梁,连接了柿子滩遗址和陶寺遗址。为汾河谷地文明的出现,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