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史话(十一)

2017-05-15 19:41:52 来源:临汾新闻网

  作者乔忠延

  陶寺遗址的文明曙光

  陶寺遗址位于襄汾县陶寺村南,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属龙山文化晚期,距今4000多年,恰值尧舜禹时期。

  自1978年开始发掘至今,迈过了三大步,可以说每一步对于坐实中华文明的基座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一步是陶寺墓址的发掘实证了国家的生成。距今4500年前这里已形成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是大墓的主人。墓中有棺木,棺内散着朱砂,随葬品多达一二百件,而且都很精美。闻名全国的龙盘,以及土鼓、特磬、鼍鼓、玉鉞、玉瑗等一系列象征特权的礼器都在大墓中出土。

  可以看出,墓主人使用成套礼器不是个别现象,已经形成一定的规制。而且,墓主人全部是男性,极有可能就是部落联盟的首领。

  金字塔的中部是中墓的主人,他们也有随葬品,少数的还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和玉鉞、玉瑗,但是少多了,多者也就二三十件,没有一件大型礼器。而且,他们的墓址分布在大墓的附近,像众星捧月一样簇拥着头领。

  金字塔的底部自然是小墓了。小墓很多,占到了陶寺墓址的80%以上,墓主却很可怜,大多没有陪葬品,其中不少墓主或缺手、或失足、或头骨有伤。陶寺墓址的发现证明,那个时代原始的共产社会已经崩溃,已有了明显的阶级分化,而阶级分化的出现正是国家的萌芽时期。

  陶寺遗址的第二步重大考古发现是城址的面世。城址分为早期小城和中期大城。小城也不小,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60米,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墙体用黄土夯成,每层厚度5厘米至15厘米之间,层与层平面相叠,没有夯窝,可能是用石板平夯砸实的。这在上古那个时期,规模已经很宏大了。

  中期大城那可就更加宏大。南北长达1800米,比早期小城长出800米;东西延展的更长,达到了1500米,比早期小城长出将近1000米;总面积达到270万平方米,比早期小城扩大了整整4倍。中期大城除利用早期小城的东墙外,其余各面都扩展到其外。这大城够眩目了,但先祖仍不满足,又造了个城中城。这就是考古学家认定的中期小城。中期小城在中期大城当中的东南角,仅有10万平方米。可是,千万不要小看这弹丸之地,这里有宫殿,集中分布在西南角和东南角。西南角发掘出1.6万平方米的建筑基址,不是正方形,就是长方形。东南角的宫殿更令人关注。房基有夯土,台阶也有夯土,且夯土密实,耐压力强,还有红烧土块,已有用火烧砖的前兆。基址中有大块的白灰墙皮,墙皮中还有带蓝彩的。很明显,这东区的宫殿要好于西区,居住的人物要高于西区,以至令我们想到在这里安寝的应该是“大王”类的头领。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