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忠延
陶寺遗址的文明曙光
既然“大王”居住在这里,那就应该有丰富的衣食储备。陶寺墓址曾发掘出一个圆筒形、蘑菇顶的器具,专家们称之“仓形器”。死了陪葬尚要有仓储设施,活着怎能少了囤粮仓库。果然,在“大王”的身边掘出了一大片窖穴区,长约百米,宽约10米,总面积达上千平方米。这些窖穴多是用夯土筑起的圆筒,上头要是覆盖尖形棚顶,就与出土的仓形器极类似。所以,专家们认为这里就是城市的仓储区。
如果说,这样的场景还不足以确定“大王”的地位,那就让我们回味一下陶寺遗址出土的器物吧!器物分两种,一种是日用品,另一种是陪葬品。日用品在使用中破损了,很难找到完整的。而墓葬中却发现了大量完整的器物,并且这些器物有不少是稀有的礼器。礼器是礼制的工具,礼制是王者统领社会的手段。这也是奴隶社会的形态表现。礼器中有铜铃,是我国目前为止出土最早的红铜器物;有石磬,最大的一件长达95厘米,还有石孔,可以悬挂;有鼍鼓,掏空的树杆蒙上了鳄鱼皮,鼓身还染了彩色花纹;还有陶埙,粗糙的卵圆留着三个、六个不等的小孔……这在告诉世人,遇有重大祭祀礼仪活动,擂起鼓,敲起磬,吹起埙,摇起铃,一种肃然礼敬的气氛便形成了。
“大王”就在鼓乐声中踏着台阶,登上宫殿或祭祀区,在这里接见外地头领,或祭祀天地。倘若祭祀天地,那肯定离不开玉琮,这是敬祀神灵的法器;倘若接见头领,那肯定离不开王瑗,这是区分尊贵卑下的礼器。陶寺出土的琮和瑗,还有钺,这都是显示王者权威的象征物呀!从城址,从器具,都可以窥得王者风范。
2003年,陶寺遗址迈开了重大考古发现的第三步,在中期大城东南的一个小城之内,发掘出平面大致呈半圆形的基址,不远处还有由13根土柱排列成的一道弧形夯土柱。从半圆形基址朝夯土柱望去,背后正对的是崇山,早晨无疑可以看到太阳升起。经过考古学家和天文学家几年的观测探究,认定这是上古时期的观象台,也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观象台。这正好实证了《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记载。无论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还是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都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这令我们认识了那个时代最大的发展动力,就是历法。历法的出现,让人们掌握了日月轮回的规律,进而产生了节令。节令的推广,促进了农耕。农耕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诞生。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