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忠延
治理洪水与划定九州
说到上古时期的飞跃进步,需要一个词语,多难兴邦。是一个接一个的灾难,逼着先祖想办法去战胜。这不,刚刚开凿出水井,抵御了大旱,天下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洪水。洪水有多大?《尚书·尧典》上明确记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据传,这洪水真不小,遍地涌流,都城平阳也成了一片汪洋。浪涛中飘浮着一座馒头般的山头,那就是今日的浮山。
对于治理洪水,《尚书·尧典》这么记载,帝尧召集诸位大臣商讨治理洪水的事情,众臣推荐鲧担任头领。他觉得鲧主观武断,夸夸其谈,不想任用,可一时又想不出合适的人,就勉强同意了。鲧当上了治水的头领。他治水的办法是堵塞,哪里有水,他就带人抬土筑坝进行拦挡。
起初,还起点作用,日子一久,水越堵越大,堤坝被洪水冲垮,四处漫溢,不少人都被淹死。
对此说法,不少史学家多很赞同,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也采用了这种观点。整整折腾了9年,洪水还是没有治住,众臣一致要求将鲧治罪,把他杀死在了羽山。那么,由谁接着治水呢?选中的治水头领是鲧的儿子。他叫文命,愿意子承父志,担当治水大任。帝尧和众臣见他很有志向,又有一套办法,就同意了。文命治水成功了,成了治水的英雄,后来继承了帝位,死后众人建庙祭祀他,庙号为禹。所以,祖祖辈辈流传着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的办法和他父亲不同,他变堵塞为疏导,让洪流成河,让河水入海。先前平阳一带的大洪水就是因为黄河水流不畅造成的。他率领治水队伍,凿开孟门,凿开石门,又凿开龙门,洪水一泻千里,流向大海,水祸解除了。接着,他逐段治理,终于驯服了遍地洪水。
治水是个很艰苦的工程,历史上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说他公而忘私,身先士卒。民间传说,大禹新婚后的第四天就领受命令,奔赴治水前沿,一去就是13年。司马迁认定这种说法,他也写道: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