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晋南帝尧文化的精神家园
——张晨霞博士和她的《帝尧传说与地域文化》
刘合心
帝尧文化的研究如果从《尚书·尧典》算起,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近代以来,其研究学术视觉日益开阔,研究方法也趋于多样化。前不久,仔细阅读张晨霞博士的《帝尧传说与地域文化》(学苑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很受启发,感受颇多,于是就有了写这篇文章的冲动。
张晨霞是太原大学副教授、博士,见到她,是去年国庆假日的第一天。天空下着雨,洋洋洒洒,酣畅淋漓,仿佛要一洗往日的燥热和纤尘。自退休后,除读书和写作之外,我还担任着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参加一些尧文化研究和社会文化活动。9点刚过,她如约而至,就尧文化的相关问题专程来采访我。简单地寒暄之后,她拿出自己2012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和2013年出版的《帝尧传说与地域文化》一书,并主动介绍了数年来对晋南地区(包括今临汾市和运城市)帝尧传说的研究情况。边听她说话边翻看她的书,感觉眼前这位女子不可“小觑”:原来,她对晋南尧文化的了解那么细致而全面,对尧文化的关注更是全方位的,是坚持不懈的。我也一一回应了她提出的问题,如临汾尧文化研究的现状、《尧文化》期刊的出版情况、我对尧文化的思考和参加省外一些活动的感受,以及地方尧文化工作的设想和建议等等。在融洽、深入的交谈中,一上午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张晨霞留给我的印象是坦率真诚、认真执著。送别她时,雨不知何时已停歇,小区里的草木越发脆绿清新。我不禁感叹:她的这种求知若渴的精神不正是青年学子的真实写照么?这种不懈求索的耐性不正是对尧文化精神家园的追寻么?
我欣赏张晨霞所做的学术研究,可能与我自己的经历不无关系。我们都是晋南人,虽然工作性质不同,年龄相差较大,但都是中文系出身,喜欢文学,热衷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我们都选择了“尧文化”这一命题。她从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到执教高校后的研究方向,都从未转移尧文化的关注目光;我从领导岗位上的修复尧陵,到退休后的著述奔走,对尧文化工作亦痴心不改。我们对帝尧文化的共同认识是:尧文化是中国根祖文化的辉煌表述,它根植于晋南,并日益成为晋南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标志文化。有鉴于此,张晨霞投入大量精力研究帝尧与晋南社会,以帝尧传说为主线,通过自己擅长的文学文本分析和遍走“神山圣水”的家乡调查,全方位地探讨了晋南尧文化的诸种表现,尽可能地挖掘二者的内在联系。
《帝尧传说与地域文化》正是一部这样的著述。它以“帝尧传说的历史演进”“帝尧传说的文化生成”“帝尧传说与晋南空间”“晋南帝尧传说叙事资源”“晋南帝尧传说叙事文本”五章为题,构成了著作的基本框架。在五大章节的统领之下,作者以历史学、文学、民俗学、社会学的多学科方法,既实践性地展示了帝尧传说在晋南的传承演述与现实生成过程,又将帝尧传说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从学理的层面探讨了帝尧传说叙事传统与传说地方化的学术问题。这五章内容前后承继、层层推进,旨在引领我们寻找帝尧文化在晋南的精神家园。第一章、第二章以典籍文献梳理为主,首次呈现了帝尧传说的历史发展全貌,论述帝尧圣人的表征、治世内涵和圣化意蕴,指出帝尧已经成为引导文化走向的“大传统”,成为中华民族追求道德、崇尚至善的精神表达;第三章、第四章则将视线转向晋南,详细分析了晋南特定的历史地理空间和深厚的文化传统,整理了遗存于晋南各地的纪念性风物,并以尧庙、尧陵为中心,讨论了历代的祭尧活动,最终认为尧文化以晋南为根基,已成为晋南不可替代的优势资源和特色文化标识;第五章从类型学和文化圈理论出发,概括出晋南的10个传说叙事类型和尧都区、翼城县、浮山县、洪洞县、绛县5个帝尧传说文化圈,最后以尧的政治功绩叙事——击壤传说为个案,再次彰显了尧文化与晋南社会的密切关联。
如此的考论已经超出我的先验假设和理性预判。黑格尔有一著名的美学命题: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虽是论美,但也表明了评价事物完满与否的某种标准。在我看来,张晨霞的著作很好地体现了理念与感性的关系。我对晋南的尧文化已关注十多年,从为政实践到著书立说均不遗余力,其间的甘苦得失难以尽言。对于地方文化的研究,我总以为,专业学者与地方学人都有自身的局限,前者长理论而短实践,后者多叙述而少阐发,二者很难兼顾。张晨霞则将理论的思考与践行的体验相结合,一方面,她受过专业的学术训练,能从学者的眼光进行深入剖析,力求把握“地方性知识”的特点和实质;另一方面,她熟悉晋南地方,多年行走于田野村间,参加民间祭祀表演、收集口头传说文本、问教于百姓乡贤,不辞劳苦,孜孜以求,通过观察一个个富有生气的感性事物,努力揭示了内在于事物中的理念这个本质,从而使感性的存在与内在本质达成统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成果,正是理念与感性融合、求真与求美的统一体。以感性现象表现的这个理念本质,在张晨霞的著作中被称为“神山圣水”的“地域建构”。她还认为,这种建构贯穿于晋南帝尧传说的神圣叙事之中,不仅证明了“本地深远的历史”,而且成为“晋南地域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很显然,这样的论断是合理的、凝练的,饱含着张晨霞对家乡的深沉情愫和构建一个晋南精神家园的殷切期盼。也许孤陋寡闻吧,我自认为能够立足于帝尧主要活动和建都的晋南地区,以地方叙事(神话传说)为切入点,与考古和史料研究相对照、考证,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术体系的,应首推张晨霞的《帝尧传说与地域文化》。
记得有位伟人讲过:科学无坦途,苦战能过关。《帝尧传说与地域文化》这部书正是张晨霞不畏艰辛、勤奋努力的结果。关于这一点,从书后的附录部分就能得到充分的证明。她写作参考的文献,既有《二十四史》《诸子集成》等古籍,也有《山西通志》《平阳府志》,以及有关县市的民间故事集成;既有国内专家、学者的论著,也有美、英、法、德、日等国外专著,还有几家网站的作品,林林总总加起来不下一百种。更有意思的是,她还节选了2011年间的十来篇晋南田野调查日志。相比于纯粹书斋里做学问,这里却别是一种风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烈日下赶路,老乡家就餐,对于一个女士来说更是不易,其间没有叫苦喊累、没有抱怨不满。除了体力、精力的考验外,在同调查对象的互动中,她以谦逊感人、以真诚沟通,遇到吃闭门羹时也坚持“三顾茅庐”,多次求教访问。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奔走于5个县(市、区)的20多个村庄,行程1500多公里,采访了上百位群众,写下了10多万字的笔记。在一次次的调研实践中,她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坚定自信地担当起一名学者传承晋南灿烂地域文化的使命。
经过近40年的考古证实,尧舜时期已经走出了神话传说而成为信史,襄汾县的陶寺遗址正是尧都所在地。由于帝尧文明始祖的历史地位,所以尧文化必然成为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根祖文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张晨霞的研究不仅是晋南地域性的,而且是具有民族性、世界性的。事实表明,神话传说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其密集程度与历史的真实性是成正比的,理应成为继考古资料和史料之后历史研究的重要佐证。帝尧的神话传说作为尧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祖先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资源。我们要弘扬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该重视包括神话传说在内的尧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前些时,听闻张晨霞博士正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山西帝尧传说地方叙事谱系研究”,这无疑又给我们的文化事业吹入了一股强劲之风。我相信,在千千万万个张晨霞的共同努力下,尧文化的魅力一定能得到更加恢宏的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富足。
(作者系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