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史话(二十八)

2017-06-11 22:45:5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作者乔忠延

  走向文明的垂拱而治

  当时,既注重对普通平民的教化,更重视对青少年的教化。为此,他还创设了最初的学校。《中国文化史》写道:唐、虞帝国之官,司教育者有二职,盖一司普通教育,一司专门教育也。普通教育专重理论……其施教之法不可考。专门教育则有学校,其学校曰庠,亦曰米廪。”这说明那时的学校叫做庠,或者米廪。查考米廪,是古代的粮仓。庠,是养老的地方。《礼记·明堂位》说:米廪,有虞氏之庠也。”这有道理,有虞氏将粮仓作为养老的地方,首先保证了老者不愁食物。

  《礼记·王制》又说: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那时老人有朝臣,有平民,将朝臣的老者养在上庠,将平民的老者养在下庠。这些老者都是历尽世事,颇有经验的人,供养着白吃饭岂不可惜?于是,便将孩童召集于此,请这些长老为之传授经验。如此一来,米廪也好,庠也罢,就兼而有了两种用项,即养老的作用未变,又加了传授技术的功能。古代的专门学校就这么应运而生。

  至于如何教育青少年,我们可以从《尚书·舜典》中舜和夔的对话中去感悟: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大意是,舜说,夔!我任命你担任乐正,教导青少年,使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大而谨慎,刚毅不粗暴,简约不傲慢。诗是思想志向的表达,歌是个人情感的语言,宫、商、角、徵、羽,这五声依照思想情感咏唱,韵律要与声音和谐。如果八类乐器演奏的声音都很一致,不互相搞乱秩序,那么,神和人都会与之相谐而歌。

  夔按照虞舜的指示,敲击石磬,使各种野兽都随着节奏舞蹈。

  夔是乐正,也负责教育后代,他击打石头,百兽就随即起舞。显然,那时的驯兽还发展不到这种程序。他所说的兽,是化妆的,是那些演艺的青少年。他们按夔的教导,随他的节奏,起舞而歌,这可以说是那时音乐课程的体现。当然,这音乐课不是为了演艺,而是为陶冶青少年的性情,为了使他们“直而温,宽而栗,则而无虐,简而无傲”,提高他们的礼仪风尚。

  《中国教育思想史》这么评价那时的社会教化现象:它表明,教育已开始成为一种专门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显示了华夏民族早期教育实践水平的飞跃。教育实践水平的提高也意味着教育认识水平的提高。尧舜时代的传说反映人们更自觉地认识了教育的作用,而主动地去加以实施。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