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史话:法显西行求取佛律

2017-11-27 21:01:39 来源:临汾新闻网

    作者乔忠延

    法显西行求取佛律

    法显在长广休息一段日子,来到东晋的京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建康是人文荟萃的首善地区,拥有东晋规模宏大的道场寺,法显在这里着手翻译经卷。没有想到,法显来到道场寺遇到了西行离散的僧友智严和宝云,3人都很高兴。智严、宝云师兄,以及佛驮跋陀罗大师,得知法显要翻译佛经,人人乐于相助。他们帮着整理誊抄,省下不少时间。法显翻译完《僧祗律》,又翻译6卷本的《泥洹经》。

    连续几年,将36卷的《泥洹经》也翻译完毕。

    就这么搁笔,法显的贡献也可以名垂史册了。然而,坚强的意志催促他继续走笔,将他坷坎的行程记载下来:大海弥漫无边,不识西东,唯望日月星宿而进,若阴雨时,为风逐去,亦无所准……如是者九十是日,乃到一国,耶婆提国。

    这就是《佛国记》,一部惊世的游行著作就这么问世了。

    法显用顽强的毅力写就了生命的辉煌,也为佛教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他西行的目的是求取佛律,规整佛界,可以说,他如愿以偿。随着《僧祗律》的翻译和传播,僧众的修行有了遵循的戒律。然而,他绝不会料到,求取佛律竟得到意外的收获。他成为当时行程最远的旅行家,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三指出:“皆汉时张骞、甘父所不至也。”他的《佛国记》成为研究印度历史的重要资料,季羡林在《佛》书中指出:研究印度古代史的学者,包括印度学者在内,都视之为瑰宝。有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学家曾写信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还一个重要贡献,是法显的行为延长了人们的有效生命。余秋雨指出:法显比玄奘更让人惊讶的地方是,玄奘翻越帕米尔高原时是30岁,而法显已经67岁,法显出现在键陀罗国时是68岁,而这里仅仅是他考察印度河、恒河流域佛教文化的起点……这位把彪炳史册的壮举放在65岁之后的老人,实在是将人类的年龄障碍作了一次最彻底的挑战。”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