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史话:大云寺里看冶炼

2017-12-20 22:24:3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作者乔忠延

    大云寺里看冶炼

    令人叹奇的不是先造像还是先盖塔,而是铁佛头的铸造技术。15吨的生铁要一次高温融化,一次浇铸完成,其规模可想而知。由此探想,在唐代我国的铸造技术就已经很发达了,当然,也可以说古平阳的铸造技术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一般造佛塑像多是就地取材,可见在唐贞观时代,平阳的铸造技术就已经进入盛期,不仅以此成业赚钱,而且有了打造物件,展示技术的能力。这不能不让人起敬,敬重我们的先祖创造了人类铸造史上的文明。

    敬重的还不止于此,看看佛祖头像,更让人叹为观止。这佛头面目端庄,慈祥和善。看脸,脸颊丰满;看眉,眉骨高隆;看耳,耳垂至肩;看发,螺发左旋。生动的面相显示着佛祖的大慈大悲。如果说,一次浇铸15吨生铁不是一件易事,那么,要用生铁铸造成这么生动的形貌就更难了。

    唐朝的冶炼铸造技术,雕塑造像工艺如此发达,是因为此地冶炼铸造技术根底深厚。从晋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的冶炼铸造技术就达到一定高度。到了汉代,又有很大发展,其时全国设立铁官48处,平阳忝列其中。唐朝时,平阳冶炼业盛况不减,成为全国闻名的冶铁中心。在乡宁县关王庙乡至今可以看到名为“唐池”的遗迹,就是唐朝冶炼的遗迹。这种盛况波及后世,以致到了宋代,平阳还位列全国12个冶炼治所之一,明代则是13个冶炼治所之一。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