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史话:孙复讲学国子监

2017-12-24 21:57:4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作者乔忠延

    孙复讲学国子监

    北宋时,晋州平阳,即现今临汾出过一位让人尊敬的大学问家、思想家——孙复。他去世后欧阳修为他作《墓志铭》,高度评价:先生治《春秋》,不感于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其言简易,明于诸侯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王道之治乱,得于经之本义为多。”这是评价孙复研读《春秋》,不轻信前人的注释见解,言论有独到个性。他的学说简单明了,却能够明辨诸侯大夫的功过是非,可以从世道盛衰考证治国的道理,能够通晓儒学经典的本来面貌。

    孙复少时就志于求学,但家境贫寒,无法入学读书。成年后,他一面设法求学,一面挣钱赡养母亲,日子过得艰难困苦。他勤奋学习的事情让范仲淹知道了,很为同情,就设法给他谋到一个学职,维持家中生计。

    范仲淹是苦读求学科举入仕的,所以特别理解孙复的艰难,有了空闲,还亲自为孙复讲解《春秋》。范仲淹成为孙复的启蒙老师。

    孙复做学问追本溯源,直达要义,对于《春秋》等经典能读出自己的感悟。这与宋代的时尚有违,那时取士的标准主要考核学子对经书传注的理解,实际也就是让后人紧随前人的脚印,不能有自我见识。这便决定了孙复的命运悲剧,他的出发点不合乎时宜。所以,他参加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孙复灰心了,放弃科考,专意攻读经书。

    宋仁宗天圣初年(公元1024年前后),孙复30岁出头时,来到泰山闭门读经。起初住在泰山脚下的岱庙东侧,后又搬到北面的山麓。那时候,他生活十分艰难,每天能填饱肚子就是好日子。他却安贫乐道,勤于读书。早晨,红日未升,泰山便响起了他朗读经书的声音,史书说是“洪音琅琅响齿牙”,终得圣人意思”。孙复一边学经,一边讲书。他创办了泰山书院,聚集学子,讲授先圣经典。前来听课的弟子,后来有不少都成为当时有名的学问家,如石介、刘牧、范纯仁、吕希哲,连重臣文彦博也是他书院的门生。随着门生弟子的成长,孙复的名气传播开去,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学者。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