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忠延
元代戏剧摇篮
元杂剧进入元大都北京,尤其是进入宫廷后,成为帝王将相享乐的玩物,许多有碍统治的悲情歌吟遭到禁演,这样,戏剧再不能像先前那样陈情言志,喷吐胸中郁愤,民众自然也就渐渐疏远了它。元杂剧走向衰微成为必然。只是,民众的心声不吐不快,不在杂剧中吐露,又去何处抒发?很快民众找到了新的方法。在黄河和汾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临汾市至陕西省韩城市一带,兴起了一种民歌,大家就用这民歌抒发感情。后来这民歌被称为“河汾民歌”,即黄河与汾河流域的民歌。河汾民歌流传开去,日渐广泛,形成了新的戏剧—— —山陕梆子,即山西和陕西的梆子戏。
梆子戏就这么在平阳沃土中孕育形成了。
随着岁月交替,梆子戏日渐流传开去,远播邻省,现在仍然演唱的蒲州梆子、中路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以及陕西的秦腔、眉户同出一源,都是这种梆子戏。可以说,所有梆子戏的源头都出自这方水土。
元代杂剧大家
平阳丰厚的历史文化营养,滋养着戏剧艺术的成长,也滋生出一批戏剧作家。戏剧作家用手中的笔书写心中的情愫,拿到舞台上演出,更为戏剧的发展作了贡献。在元杂剧作家中,平阳声名最为显赫的有石君宝和郑光祖。
石君宝的代表作是《鲁大夫秋胡戏妻》。剧情是,饱读诗书的儒生秋胡,刚刚结婚就被官府抓去当兵。秋胡一走杳无音信,妻子梅英在家里支撑着过日子,奉养两位老人。10年过去了,秋胡没有回来,有位李大户看上梅英便要娶她为妻,但是,梅英坚决不从。秋胡参军后,深得上司厚爱,赏了他个中大夫的军职,送他一枚金饼回家探望老人。秋胡衣锦还乡,春风得意。回到村边,看见一座桑园,园中有个美貌的小娘子采摘桑叶。秋胡看得心猿意马,掏出金饼调戏她。小娘子不从,瞅个空子,逃出了桑园。秋胡讨了个没趣,回到家里,哪里想到他调戏的小娘子竟然是他的妻子梅英。梅英知道调戏她的是丈夫秋胡,十分生气,就要跳河自杀,多亏婆母劝慰,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