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忠延
九、明朝大移民及其他世事
概述
明代临汾市属于山西布政使司平阳府,直辖临汾、襄陵、洪洞、浮山、赵城、太平、岳阳、曲沃、翼城、汾西、蒲县等11县;并统领蒲、解、绛、霍、吉、隰6州所属的各县,相当于现今临汾和运城两市。
这一时期,平阳最大的事件就是洪洞大移民。明洪武、永乐年间,为恢复中原经济,推行大规模的“移民垦荒”政策,官府在洪洞广济寺设局驻员,从平阳、太原、汾州等地选“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以实北平(今北京)”等地。据说,每次移民迁徙前,都要在洪洞大槐树下集结出发,故至今流传着“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
公元14世纪至17世纪的平阳,在诸多方面继续领先于全省。在吏治上,从霍州署衙可以看出缜密的封建统治;在经济上,曲沃烟业勃然兴起,长足发展;在建筑上,广胜寺的飞虹塔、小西天的悬塑,以精美的艺术亮相于世;在信仰上,东岳庙将儒释道多元文化来了个集中展示。更为令人注目的是霍州署衙的学正曹端,根据他的话凝结而成的“公生明,廉生威”,走向神州,成为官箴。
洪洞大槐树移民
洪洞大移民是发生在明朝的史事,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登上帝位后巩固统治、发展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元朝末年,频繁的战争使不少地方大受创伤,河南、山东、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的百姓,十人便有七八人伤亡。自然灾害也频频发生,从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到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这40年间,黄河大决口7次,洪水洪峰过处,尸骨累累,荒草遍野。加之旱灾和蝗灾,弄得赤地千里,荒草凄凄。《元史·五行志》记载,仅元朝末年的水灾、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从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灾计有十八九次,各种势力的频繁厮杀夺取了无数鲜活的生命,明朝建立后,中原大地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多是无人之地,累年租税不入”,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影响到明朝的社会稳定。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