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亲自见证了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攻坚深度贫困的决心和力度,亲身经历了基层群众对脱贫致富的渴望和奋斗,亲眼看见了他们追逐梦想的艰辛和梦想成真后的喜悦,我为自己能亲身经历这么一段伟大的历史进程而深感自豪。”近日,永和县打石腰乡冯家山村“第一书记”李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
李俊是省粮食局的一名工作人员,201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到单位报到的第一天,就踏着党中央脱贫攻坚的步伐,迎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来到冯家山村。
“刚来冯家山村的时候,我感到这里脱贫不是问题。”李俊直言,冯家山村只有700余口人,总面积达7500亩,其中耕地面积就有4500亩,人均6.5亩。特别是该村位于黄河岸边,适于红枣的生长,有红枣树3700亩,而且还有著名的旅游景区“乾坤湾”。发展红枣产业、旅游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脱贫还是个事吗?
然而,这个浅显的认知在李俊住了几天后,就真实体会到了现实的残酷——太难了!冯家山村距离永和县城40多公里,都是弯弯曲曲的山路,特别是出村的10里路,只有农用三轮车能勉强通行,大车进不来,红枣运不出去,群众只能“守着金饭碗讨饭”。有的乡亲得了急病,从村里到县城医院需要2个多小时,有时候走着走着,人就真的“走”了,这让李俊万般心痛。
不仅行路难,吃水和用电也是这里的“两大难”。人在山上住,水在沟里寻,水源距离村里有十几里的路,虽然前些年修建了饮水工程,但都因年久失修,群众吃水很是困难。就连用电,在这里也只有照明电,而且三天两头停电,一到晚上,村里黑漆漆、静悄悄、空荡荡。
“看到我有些灰心,村党支部书记语重心长地对我讲,‘不要泄气,党中央有政策,我们一定能干好。’”就这样,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冯家山村凝聚了一批有思想、想干事的“追梦人”,大家的梦只有一个——脱贫致富,共建小康。
追梦人冯取平——
冯取平有一个梦想,就是把永和的红枣推向全国,卖个好价钱,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他抓住扶贫攻坚这个机遇,想尽一切办法,自己筹资132万元办起了红枣加工厂。
对于一个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这可以说是他的全部家当了,一旦失败,一辈子都翻不了身。冯取平像疼爱孩子一般,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希望。如今,他的红枣加工厂年生产销售红枣10万公斤,销售额突破50万元,已经成为冯家山村的支柱产业,为该村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40余个,带动17户缺少劳动力的贫困户脱贫。
追梦人蔚军平——
蔚军平是永和县审计局下派的扶贫干部,因为开车技术好,经常开着自己的私家车为乡亲们服务,谁家有了急事,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他。村民们经常开玩笑说:“就连村里的狗都认识蔚师傅。”
蔚军平一心把精力放在老百姓的需求上,他了解到当地信息闭塞,就积极和县广电中心联系,为全村群众免费安装了闭路电视;和联通公司联系,把互联网接到了村里;为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他一次次和县水利局联系,动员单位领导筹资为村里买了4台水泵……他心里时刻想着群众、念着群众,可唯独没想过他自己。
去年9月,贫困户冯院林在维修屋顶时被铁锹砸破了脑袋,蔚军平连夜把他送到县医院,并垫付医药费500余元。因为送医及时,冯院林得到及时救治。
也是从去年开始,蔚军平感到身体不适,但总是抽不出时间去医院,今年10月17日扶贫日活动后,他被妻子“押”着去了省城看病,身体检查结果很不好,目前正在接受治疗。
追梦人冯智水——
冯智水可谓是永和的名人,大家都称他为“当代愚公”。
为了给乡亲们拼出一条致富路,30多年前,他就开始治理荒沟,凭借着一双手,历时5年,用铁锹、铁镐硬是在悬崖上修通了一条5公里的“天路”,为治理红岩沟创造条件。
30多年来,他扎根荒沟,战天斗地,在红岩沟栽植枣树600株、花椒500株、柏树1000株,改良土地40亩,把昔日的荒沟干滩打造成良田绿地,带动村里部分群众共同发展沟域经济,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追梦人冯增祥——
用永和话说,冯增祥就是个“憨憨”。
你如果问他今年你享受了哪些政策,领了多少补助?他一定会回答你:“我搞不清,问我媳妇去。”
冯增祥勤劳善良,有一股子“憨劲儿”。2016年,政策补贴3000元为他购买了一头小牛后,他就一心扑在了牛身上。现在,一头变五头,市场价值6万余元,资产4年间翻了20倍。
村里为冯增祥安装了个户光伏,他就严格按照管理办法,草除的干净、光伏板擦的锃亮,一年发电一万多度,收入5000余元,比其他人家多了1000余元。就凭着这股“憨”劲儿,他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脱贫没问题,致富有奔头,最近还被村里评为“勤劳致富星”。
人人都有脱贫梦,人人都圆了脱贫梦。如今的冯家山,村里通了水泥路,到县城的时间缩短到40分钟;全村危房改造115户,易地扶贫搬迁28户,群众都住上了好房子;村里通了动力电,吃上放心水,实现了产业扶贫、光伏扶贫、保险扶贫“三个全覆盖”,和2014年建档立卡时相比,人均纯收入增加到7000多元。不仅如此,村里还建设了医疗室、图书室、日间照料中心,光伏发电为村集体带来30万元的收入,各项公益事业搞起来了,村庄的村容村貌也大变样。
“冯家山村的脱贫攻坚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短板和不足也很明显,特别是对标下一阶段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还有很大差距。”李俊表示,他们将进一步改善乡村面貌,促进乡风文明,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打造美丽乡村,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打好底色。同时,还将进一步谋划产业发展,在坚持发展壮大传统红枣产业、结合村情鼓励发展养殖产业的同时,依托“乾坤湾”的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实现三大产业的有机结合。
从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到现在成为一名孩子的父亲,回忆起这5年的时光,李俊有收获也有遗憾。他说:“当父母有病不能膝前尽孝的时候,当妻子忍不住抱怨的时候,特别是回到家里孩子不认识我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愧疚的、自责的。但我相信,孩子将来一定会知道,他的父亲经历了一段多么伟大的历史进程,他一定会为此而深感自豪,我们也都会为此而深感自豪!”
记者 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