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妙的老临汾吆喝声

2016-03-02 10:32:23 来源:临汾新闻网

  商家招客是一种艺术表演,他们或以唱词,或以顺口溜,或以招牌、广告等方式兜售商品,成为集市、庙会或街头特有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幼时,我在集市常看到卖钢针的商人以唱词招徕顾客。那是临汾解放初期,国家刚颁布了婚姻法,妇女们因受封建包办婚姻的束缚,离婚的很多。

  卖钢针的凭借技巧,把轻盈的钢针一甩,便插在一块薄木板上,以示钢针之锋利。他一边甩,一边唱:大钢针,小钢针,大小钢针赛金针。你要买了我的针,大嫂回去和你亲。你要是不买我的针,大嫂要和你闹离婚。”唱毕,说道:“再插一个。”霎时,便插满一木板。

  为吸引顾客,有时也唱一些即兴词。如在城里则唱:海子里的水不能喝,又洗袜子又洗脚。”

  前几年,我在集市上曾见一以顺口溜卖拧面器的商贩。他把和好的面,攫一块放在拧面器上,一拧,面条便纷纷而出。他一边拧,一边道:“我的拧面器虽说小,家家户户离不了。能左转,能右转,好比当年的游击战。”一位老大娘拿了一个试拧,他马上唱:这位大娘手真巧,比我拧得还要好,赛过当年的阿庆嫂。”逗得周围人咧嘴直笑,过往行人也不由止步观看。于是,卖出了很多拧面器,这位商贩真会以巧舌揽客。

  近年来,在尧庙正月庙会上,我遇见一以演唱现代流行音乐卖地方小吃的蒙古族小吃部。音箱里播放着流行歌曲,身着民族服装的蒙古族青年,一边随着节拍制作吃食,一边摇摆身体表演舞蹈。一曲终了,面食已成;投食、收钱、找钱,也是优美的舞蹈动作。在这里买食,不仅品尝了别具风味的蒙古小吃,而且欣赏了优美的现代舞蹈,使人感受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祥和气氛,可谓一举数得、身心俱美的文化享受。

  街头商贩的叫卖声也是一种揽客艺术。以前街巷锢漏锅、磨剪子和缠笸箩、簸箕的叫声就十分动听。

  陆游诗: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现在换了人间,人们经常听到的是街巷卖熟食和蔬菜的吆喝声。“牛奶,新鲜牛奶”元宵,大馅元宵”油茶,老豆腐,黑米粥”其排列顺序,由轻到重,层层递进,简直不可颠倒。试想,如果把上面叫卖的顺序颠倒过来喊,不但吆喝时气流不畅,而且听的人也会有货物越来越次的感觉。

  吆喝声可说是一种艺术创造。卖蔬菜的吆喝:豆角,辣椒,茴子白。”稍停,又吆喝道:柿子,洋葱,西葫芦。”把两次的吆喝声合起来听,竟是一副工整的对联。

  招牌也是一种招揽方式。有一卖羊汤的招牌是“婆婆神羊汤”,生意很红火。“婆婆神”是尧都区河西一村名。传说刘渊在金殿建城时,屡筑屡塌,募能成者。一老妪拾一巨卵,孵而育一子,取名橛儿。橛儿应募,化蛇凭灰迹立就。后人遂称其村为婆婆神村,后改名为新风村,但老百姓仍称“婆婆神”。其羊汤所以红火,除口味上乘,妙就妙在招牌“婆婆神”三字上。

  还有“吴老三羊汤”的招牌,也妙在“吴老三”三字上。又有个干脆取名“羊汤”的招牌,而把“羊”字头的两点画成两只羊角,生意也很红火,妙就妙在这两只羊角上。

  目前最盛行的揽客方式是散发广告。每逢集市或进城,各种广告铺天盖地而来。为吸引顾客有的甚至制成纸扇、印成纸页或装订成册,让人不胜其烦。

  《朱子治家格言》云: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看到小商贩为挣几个血汗钱而冒着严寒酷暑终日奔波,谁忍心和他们讨价还价、斤斤计较呢?(卢玉龙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