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沟边上的贠家大院

2017-04-20 21:19:3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春天洋溢着生机,汽车引擎的轰鸣声酷似交响乐,从穿越洪洞的霍侯一级路拐入原桃临公路(交口桃红坡至临汾),过连城、后沟村,看到十五里垣牡丹景区建设者繁忙劳作的身影。向东望,巍峨挺拔的霍太山主峰映入眼帘,而那色彩斑斓的东沟村牌楼更是吸引人眼球。勤劳的东沟村民正在耕地铺设引汾灌溉管道。

  东沟 村东就是沟

  47岁的贠海峰住在村子的北边,村道的左侧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进入了记者的视野。

  这是一座二进院落,大门两侧青砖雕塑“勤和俭二字传家,耕与读两般教子”对联。门额上砖雕的大字遗留着文革时期的痕迹,已模糊不清。

  与大门正对的是福、禄、寿三寿图,栩栩如生的“八仙祝寿”分布在照壁两侧。吉祥的花卉上下衬托,形成了壁中壁。圆形的“三寿图”四周分布蝙蝠造型,意欲着福临主人。而该院北边是沟,东边也是沟。

  先祖 耕种起家

  进入院中,散落的柱础,证实了院落往日的辉煌。“奶奶说过,先祖靠几十亩地起家,最先盖起的是北房。”贠海峰介绍,北房建造于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是该院最早的建筑,下边是窑洞,上边是房的二层建筑,廊棚雕塑非常漂亮,只有奶奶那一代人见过,父亲和我只是听奶奶的讲述,才有点印象。

  西房面阔三间,建于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窑顶雕刻着贠梦愿、贠梦城、贠梦昧三个名字。东房与西房对称,建于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客厅窑顶刻有贠梦埘、贠梦成、贠梦宁三个名字,还有“合家吉祥如意”的字样。

  “建造这个院子时,垣面上没水,烧砖的事只能在沟底下干,而且建造院子实行的是包工,从制砖到建成房屋,均由工人负责,东家只管吃饭和工钱。”贠海峰回忆着奶奶的讲述。

  工人的饭都是先祖从家里做好后送到沟下。先祖将饭菜送给工人后就离开,到背人的旮旯自己吃饭,久而久之,引起工人的猜疑。有一天,先祖将雪白的馍馍和可口的菜肴送到工人手中后,他又躲到一边。工人们抱着看看东家到底吃啥好的,悄悄地找到先祖,一看才知道,先祖双手捧着麦麸窝头,咬一口还掉渣儿。这场景感动了建造房屋的工人,在工程结束时,工人免费送给贠家精致漂亮的照壁。

  残院 日本鬼子的罪证

  “奶奶与西房的奶奶年龄相仿,父亲与西房的叔父是同龄人。”贠海峰介绍,这个院子共有18孔窑洞,南房是二层木结构的会客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鬼子占领了赵城,这一带也是抗日游击队经常出入的地方。

  日本人占领赵城时,父亲贠林寿还在奶奶怀中抱着,村里有人喊“日本人来了”,青壮年腿脚利索都跑了,西房的奶奶怀中抱着叔父贠小虎,她们收拾利索出门时,扫荡的鬼子已经进村。两人慌不择路,就上了南房二层,并往通向二层的木板上压了一些杂物,然后躲在暗处。她们从木板缝隙中看到一把明晃晃的刺刀,木板被顶起三次,这时外边的哨子响了,她们听到远去的脚步声,悬着的心才放下来。两位奶奶经常聊天时说,两个孩子那次也特别听话,竟然没有哭。

  不久后,日本鬼子又来了。贠海峰讲述,奶奶接受前一次的教训,这次出逃特别利索,顺手将“孩子”抱在怀中,与村民一起快速到了沟底,爬到对面的沟畔。等她坐下休息时,一看怀中的“孩子”,原来是一个忱头。奶奶不顾他人劝阻,径直向自家的大院奔去。回到家中的场景让她吃惊,孩子还在坑上熟睡,枕头边摆放着一盘糖果。她怀疑鬼子是不是在糖果中放了毒药,就把那些糖果扔了。后来抗日游击队宣传,奶奶才知道那是日本鬼子在耍怀柔伎俩,是假仁慈。

  “好端端的,不在自己家待着,到中国来干啥?”奶奶们明白了日本鬼子是在侵略中国。

  第三次传出“日本人来了”,两位奶奶抱着孩子,与村民一起向大山深处走去,远远的看到村里火光冲天。等她们回家中,南房还冒着烟,北房、东西厢房的廊棚已化为灰烬。

  贠海峰指着木柱和地上的柱础说:火烧的痕迹见证了日本鬼子的‘三光政策’。”两位奶奶在一起聊天时经常说,多亏日本鬼子第一次没有放火,要不然,那次就没命了。

  贠海峰与妻子感慨道,随着那次大火,一大家子的光景也走向下坡路。土改时自家是中农成分,院子里最多时住十几户人家,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住这样的老窑洞了,有在村南盖新房的,也有到城里陪孩子读书的,就剩下我们这半大老汉、老婆坚守祖先产业。记者王隰斌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