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洪洞永凝堡考古调查

2015-11-24 11:30:2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近日,一条新闻打破了槐乡的宁静,本报不断接到当地百姓的咨询,是不是要对洗耳泉进行考古发掘?”永凝堡遗址是不是要考古发掘了?”带着疑问,11月20日,记者几经周折才在洪洞县大槐树镇东永凝村铁路涵洞南,见到此次考古调查队的工作人员。
    “我们这支考古调查队是由省考古研究所牵头,市、县两级文物旅游局合作,对洪洞坊堆—— —永凝堡遗址进行考古综合调查,而不是对所谓的洗耳泉进行考古调查的。”该调查队队长郑媛介绍,此次调查采取全面招聘、多学科合作的模式,专业包括测绘、历史地理、环境、气候、民俗等12个专业,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机构,最高学历是博士研究生,人员约有20余人,为期30天。调查的范围以坊堆—— —永凝堡遗址为中心向四周幅射,主要是采集标本,对发现标本的地方进行坐标登记,从中发现古遗址的分布范围。
    洪洞古称“杨县”,是西周“杨侯国”封域,境内不可移动文物达1075处,为全省文物重点县。坊堆遗址位于洪洞县城东北7.5公里的坊堆村。1954年试掘时,遗址南北长210米,东、西宽72米,北、西两面高出地平面1—2米,南、东两面与现在地面相平。在遗址中部偏西发掘清理西周墓葬18座。出土器物有陶器、铜器、玉器、蚌贝器等。陶器有夹砂灰陶、细绳纹鬲。铜器有鼎、簋、甗、戈、铜鱼。玉器有璜、环等。此外,遗址中西部出土的一鼎器口沿下内壁有铭文“父乙”。在坊堆村还出土了卜骨。有一片卜骨刻有卜辞,共8个字,这是西周甲骨文在国内首次发现。
    永凝堡遗址位于县城东5公里的永凝堡村。1957年3月,该村村民在取土时发现了古铜器300余件。其中的一件鼎器内壁有铭文2行8个字。簋一器内底有多方“乍(作)永商彝殴”,从器物的形制和纹饰来看,该墓出土的铜器应当属西周早期。
    1980年6月——10月期间,考古工作者对永凝堡进行考古钻探、发掘。钻探面积达13000平米,发现灰坑20个,墓葬56座。这些墓多为西周时期墓葬,均为长方形竖形土坑墓。出土的随葬品主要是铜器、陶器、玉石器、骨、蚌贝器等。其中青铜器800余件,陶器40余件,经初步分析年代应当是西周时期,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其文化特征与我市曲沃县天马——曲村遗址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完全一致。
    通过对坊堆——永凝堡遗址出土文物分析,改变了以往学者以为只有商代才有甲骨文的定论。有学者认为,该地为两周时期古杨国所在,并与晋国及周王室关系密切,是研究晋文化、晋国历史非常重要的地域之一。
    “公开吸引社会力量合作考古,这在中国考古史上还是第一次。”郑媛说,考古公众参与,意义在于从过去的与公众分享考古成果,开始转变为公众分享考古过程、参与考古过程,是考古学界的前瞻性举动。考古队员将通过实地调研和思考研究,从洪洞遗址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文化遗存等各个方面采集资料、综合考察分析,为今后深入考古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记者 王隰斌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