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万安老织布机 织出“五彩生活”

2016-04-21 10:38:1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阳春三月,诗情画意。洪洞县万安镇70岁的杜翠花、67岁的刘桃英、59岁的杨姣汇聚在61岁的宋春姣的院内忙碌着,她们在重温古老织布艺术的同时,也享受着废变宝、旧变新的快乐。

  4月19日,几位老人忙碌的身影,也让记者想起了儿时奶奶和母亲织布的情景。

  作为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古老的织布机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或散落毁坏于乡下窑洞的墙角,或隐身于收藏者的馆舍。在古老的织布机正消逝于乡村时,洪洞万安镇的妇女们却让闲置多年的织布机派上了用场,用古老的织布机织出了五彩的生活。

  杜翠花指着一个大铝盆里五颜六色的线球说,这用的不是棉线,而是毛线。毛线不是新的,是穿旧的毛衣、毛裤拆解出来的。毛线有红、绿、蓝、紫等多种颜色,经过纺织者的巧妙搭配,织出的布就呈现出了不同的纹饰。

  “毛衣穿旧了,不扔没用,扔了可惜,就把它拆了接成长线,按颜色分类。”杨姣一边用力卷着架在织布机上配好的毛线,一边笑呵呵地说。棉线织出的是棉布,毛线织出的算是毛毯,可以铺在床上、沙发上、椅子上。

  “早上凉快,干活不出汗”,杜翠花说,这活儿不是谁都能干的,主要是春姣干,我们几个帮忙”。“要什么样的花纹,配什么样的线是关键。这里边最主要的是交线,要分清记牢。”宋春姣一边拉线一边说。织布一般五六丈为最佳,最长也就是十丈。

  毛线要缠成一个大线球,然后穿好“舌”(音),这时就体现出了“交线”的重要性。接下来就是刷线,将棉线全部浆湿,再用刷子刷,将线理顺,刷一截,晾一截,等干了才能卷上木架。卷好之后,在每层的中间夹上干草。当整个线球全部上架,整理好线就可以开始织了。宋春姣边整理边解释道。

  “我还有积攒下的一点棉花,等过段时间,我把它纺成线,再加上邻居和乡亲们送给我的棉线,再织点布,睡在自己织的粗布上也是一种享受,不扎人、舒服。”宋春姣说道。

  “你们再迟来两天,就看不到我们织布了。”杜翠花边穿梭子边说。看到织布机下长长的彩色成品,相机快门声与织布机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现代技术与中华民族古老织造技术的交响曲。

  记者 王隰斌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