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温家大院:诉说着那些叱咤风云的过往.......

2017-06-07 09:49:3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洪洞白石,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村落,不仅因为村子因相传女娲炼五色石补天遗落一块白色巨石而得名,还因为这里的“温家大院”一度将星云集,如今成为我省唯一一处同时见证辛亥革命、红军东征、八路军抗战三大史实的革命展馆。至于馆长胡天定变卖家产,以一己之力自筹资金修缮增建这一红色景点的经历,又何尝不是传奇呢?但是胡天定说,“就不要宣传我了,宣传一下纪念馆所承载的历史更有价值!”

  遵从胡馆长的意见,记者步入了这座清末民初风格的民居大院,庭院深深,鸟鸣幽幽,但见亭台楼阁布局严谨,殿堂廊厅雄伟壮丽。进得展室,一幅幅模糊泛黄的照片,凝固着曾经激情澎湃的瞬间;一件件覆满沧桑的物件,无言地诉说着叱咤风云的过往……

  一块孙中山敬贺的寿匾

  温家大院,是辛亥革命名将、山西副都督温寿泉的故居。百年来,高悬于议事厅的“寿荣杖国”匾,彰显着这位曾经大院主人的显赫地位和传奇经历。

  清光绪七年(1881年),温寿泉出生于白石村一户贫苦农家,少年时投师于本村私塾就读,由于勤奋刻苦,十几岁就考中了县秀才,1902年被擢举到山西大学堂武备学堂学习,1904年由清政府保送留学日本。

  1905年,温寿泉和阎锡山等6名山西籍留日学生纷纷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被吸收进核心组织“铁血丈夫团”。1909年,回国后的温寿泉先在山西大学任兵学教习,第二年参加了清廷考试,成绩优等,获授炮兵科武举人,担任山西陆军小学督办兼团练所会办。

  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温寿泉、阎锡山、黄国梁、姚以价、赵戴文等几名留学生在温家谋划起义,商量到漏液五更还未决断。其父温必得眼见他们犹豫彷徨,便慷慨陈词:势在必行,不行事而泄,诸君将束手受缚矣!这席话惊醒当事人,便立即决定10月29日发动起义。

  1912年,南北议和后,受山西省都督阎锡山力邀,温寿泉赴任山西省军政府副都督兼军政部长。怎奈阎锡山处心积虑,处处排挤压制,迫不得已,温寿泉通电下野,举家迁居北平。此后十多年间,他静心修身,不问政事。

  及至“七七事变”爆发,曾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同学的土肥原贤二软硬兼施,胁迫他执掌山西伪政府,但温寿泉不为名利诱惑,不为淫威胁迫,予以严辞拒绝。

  1948年底,北平面临战与和的历史抉择,温寿泉始终以民族大义、历史趋势规劝国民党华北最高军政长官傅作义,最终使这一古都得到了和平解放。

  字迹遒劲有力的“寿荣杖国”匾,是温父六十大寿时,孙中山、黎元洪、黄兴、阎锡山、赵戴文、王国祜联名敬贺的。《礼记》中记载:“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按说温父还不到杖于国的年龄,但孙中山等人出于对温寿泉——这位山西辛亥革命元勋的尊敬,给他的父亲长了一格,这也算是“父因子贵”吧!

  一段将星云集的岁月

  历史纵然渐行渐远,记忆却历久弥新。时至今日,白石村村民还是会乐此不疲地向拜访者一遍遍地重复着村子的荣光。

  1936年3月18日,在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率领下,东征红军的红一军团来到白石村,军团指挥部就驻扎在温家大院。这期间,红一军团在各地进行了大量的扩红、筹款、赤化工作。罗荣桓和邓小平在白石、双昌等地的扩红工作卓有成效。其中,罗荣桓在白石发展了胡希高、胡吉庆、胡俊浩三位青年农民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建立了白石村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今天,人们依然能从展馆墙上的老照片感受得到当年那些“红小鬼”参军时的喜悦。在这些孩子中,有位被世人所熟悉,他就是王东平。王东平生于1923年,洪洞县北官庄村人,1936年春红军东征时,在城内一家杂货铺当学徒的他毅然加入了红军队伍,在红一军团任通讯员,时年13岁。当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前往陕北保安采访时,王东平给斯诺当内务员,而斯诺在不朽名著《西行漫记》中描写的“红军娃娃”指的就是王东平。随着《西行漫记》的畅销,王东平也从一个山西娃娃成长为驰名世界的“红军娃娃”。

  有资料显示,红一军团东征期间在临汾扩充5000多人,像王东平这样的平阳子弟在翌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又随部队重返山西走上了抗日前线。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刚刚取得平型关大捷的八路军115师南撤到临汾一带,343旅驻扎在白石村,旅部设在温家大院,并于1938年元旦在村中戏台召开了“平型关大捷祝捷会”。

  12月,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在邓小平、韦国清的率领下从晋北转移到洪洞,驻扎在白石村,学校校部也设在温家大院。一时间,白石村风云际会,将星云集。其时,八路军总部驻扎在洪洞马牧一带,为提高随营学校师生的政治与理论水平,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等经常住在白石为师生讲授时事、军事,业余时间还与随营学校师生一起打篮球、做游戏。总部转移前,还专门为白石村小学送来难得一见的风琴和篮球架。

  随营学校在抗日烽火中流动办学,来到白石村后扩编为7个学员队,全校千余人,学员们在这里学政治、学文化、学军事,先后培养出了不少的将军。《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著名作家魏巍于1937年12月从河南郑州来到白石,加入随营学校四队走上了革命道路。六十多年后,魏巍写过一篇回忆录《我的白石情结》:我总是怀念学校那些领导、老师和同学们,我不能忘记他们,他们是我人生的引路人,是我的老师和朋友,随营学校是我真正的生命开始,是我人生的起跑线。

  一首唱遍全中国的战歌

  至今让白石人仍引以为荣的,还有一首从这里唱遍全中国,激励着中华儿女抵御外侮、奋进向上的抗战经典歌曲——《游击队之歌》。

  1937年底,年轻的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来到晋西南的临汾。当他看到八路军战士昂扬乐观、英姿飒爽的精神风貌,尤其是听了21岁的343旅政委肖华的讲述,创作欲望和音乐灵感被激发了出来。一个寒冷的冬夜,贺绿汀在温家大院的一间小屋里俯身炕桌,披着肖华政委赠送的平型关大捷缴获的日军黄呢大衣,就着一盏油灯,连词带谱写就了《游击队之歌》。

  1938年元月上旬,肖华率领343旅奉命向吕梁山开进,上海抗日救亡演剧队在路边列队,由贺绿汀亲自教唱这首歌曲欢送出征部队。对于当时的情景,肖华上将的女儿肖雨在后来的文章中写到:“他们唱着第一次震响大地的歌——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这支专门为送肖华同志领导下的部队远征而作的《游击队之歌》。”作为亲历者,刘白羽也写到:“肖华同志在跟我们一一握手,他的脸露出微笑,我们把蜡板上刻印出来的歌篇交给他,他立刻就像一只鹰一样扑回鹰群之中,从此他们把这首《游击队之歌》传播到遥远的敌人后方,嘹亮四野,威震八方。”

  《游击队之歌》从白石村唱遍全中国已让人感慨良多,彼时“音乐双星”齐聚则让人惊叹万千。

  1938年元旦春节期间,著名女作家丁玲带领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白石村进行慰问演出,谁也不会想到,队伍中一个叫王洛宾的音乐青年,日后因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经典作品而被誉为“西部歌王”。在白石村,历史并没有给王洛宾留下浓重的一笔,经历了这里的战火熏陶,却成就了他以后在中国歌坛的地位。《老乡,上战场》就是他在白石写下的第一首抗战歌曲。

  今天,斯人已逝,历史永远铭记。当我们重温这段往事,不禁为每一个曾在白石村、温家大院留下足迹的熟悉名字肃然起敬。

  后记

  步出大院,回首凝望,肃穆庄严的门楼,荡气回肠的楹联,历史赋予了温家大院太多传奇。

  如今,作为融大院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教育为一体的洪洞白石红军八路军纪念馆(温家大院),已成为当地知名的红色旅游景点,一批又一批的机关干部、院校学子慕名来到这里,追寻先贤的足迹,接受精神的洗礼。

  就在记者采访的第二天,洪洞县城至白石村红军八路军纪念馆的公交车开通运营,为之奔波联络的馆长胡天定又开始憧憬未来了。

  记者 孙宗林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