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父母遮风挡雨

2013-03-12 09:20:4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小心翼翼地切菜,两手握着竖起来比自己还高的擀面杖用力擀面……日前,记者无意中在网上看到几幅这样的照片,经多方打听得知,照片中的这个小女孩名叫冯莉青,今年8岁,是隰县午城镇杜家村一户贫困残疾家庭的孩子,也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希望和依靠。

奔波辗转未谋面

3月7日早6时许,东方露出了鱼肚白,记者来到了冯莉青就读的寄宿制小学所在地——隰县午城镇上司徒村,汽车发动机声音打破了村庄的宁静。阳光透过云层照到了小山村,也映红了村里的小学校,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料峭春寒让人瑟瑟发抖,学校为什么这么安静?
“学校年前还正常上课,过年后就没有老师来了,学生有到县城的,有到午城镇的。”年逾古稀的杨姓老人说。听说要采访冯莉青,老人当向导,车沿山区乡村公路来到了杜家村。在杜家村村民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冯莉青家的院子,她辍学在家,还是去县城或午城镇继续上学了?
两孔窑洞贴着春联,东边的窑洞前坐着一个人,眼睛直勾勾地看着众人。村民介绍他是冯莉青的叔叔,患有智障,不时还发羊羔疯。
    西边窑洞的窗帘尚拉着,村民说明来意,冯莉青的父亲冯双生打开了门,母亲解学平躺在炕上,电饭锅放在一个凳子上,家中的几件家具上蒙着一层薄薄的灰尘。“莉青到午城镇上学去了,她是我们的希望,有她在我们就有盼头,有党和国家的关怀及众人帮助,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克服困难让她继续读书。”解学平说。

生命降临遇到坎

44岁的冯双生年轻时因患强直性脊柱炎致残,不能干重体力活。手残的解学平与冯双生结婚后,患了腰间盘突出,随后又检查出小脑扁桃体下疝突入椎管,“怀孕时也还能走路,只是左右摇晃,不稳当。”解学平说,当时为了治病将家产卖得所剩无几,最后,还将仅有的5孔窑洞也卖了。2005年,小莉青降生,45天后,解学平发现自己的下半身不能动了,从此卧床不起。为了治病,他们不得已将仅有的几亩地也租了出去。
    “家庭的日常开销主要靠打短工和亲戚的资助。”冯双生说,妻子享受了低保,孩子上学的费用也免了,生活费也有人资助。“莉青上学虽然远了点,我们还是想让她去上学。”离不开人的家只有我来料理,周末时,再把莉青从学校接回来。”莉青回来,家里也有了生机。”孩子也懂事,学习也不错。”……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
    世上还是好人多,村民说,看到莉青家有难处,当年买下5孔窑洞的买主,主动无偿分给他们2孔窑洞,使他们有了一个安稳的家。

孩童时代做家务

躺在炕上的解学平双眼含着泪花说:瘫痪后,整个家庭的重担压在了双生的肩上,他不仅要料理家务,照顾两个完全没有自理能力的残疾人和一个婴儿,还要想办法赚钱养家,渐渐变得沉默起来。”原本要强的解学平在瘫痪之后也变得一蹶不振,看着劳累过度整日借酒浇愁的丈夫和支离破碎的家庭,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可当她想到襁褓里的小莉青时,最终打消了念头,因为她不想让孩子没有妈妈。
    “爸爸辛苦,我要帮爸爸干活。”解学平说,这是小莉青3岁时,在他们夫妻面前常说的一句话,简单的语言让夫妻俩高兴,也让他们流泪。
    解学平淡淡地说,莉青从3岁起就不让她喝凉水。每次她告诉孩子想喝水时,就让莉青舀凉水,懂事的莉青却端起对她来说还很沉重的暖壶,用稚嫩的双手端着一碗热水递到她手中。
    莉青从4岁开始,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生火、做饭。5岁那年,她生火时不小心将灶台前的柴草引燃,结果引发了大火,火烧到了炕上,被子也冒了烟,解学平不顾自己安危,冲着小莉青大喊:往外跑,跑得越远越好,快跑。”可小莉青却拉住了她的胳膊咋都不肯放开。回想起那时的情景,解学平说:我把孩子往外赶,就想着我干脆这样死了吧,还能给家里减轻负担。”之后村民们闻讯赶来,将她们母女从火海中救出。“我们出来了,门窗也掉下来了。”

周末家里有笑声  

“听说小莉青的学习成绩还不错,爱好也很多。”记者问。“我是初中毕业,辅导小学课程还不算吃力。”躺着的解学平说。莉青比同龄儿童早一年上学,那时,孩子在上司徒村的姑姑家住,生活费都是姑姑出。
    “莉青做不了美味的饭菜,却会做我喜欢吃的面条和揪片。”解学平说。每到周末,家里也热闹了,有了欢乐有了笑声。莉青回到家,用电饭锅炒菜,用大铁锅煮面条。煮好面条,第一碗她会端给智障的叔叔,再盛一碗递到她手中。
    “完成了作业后,她会一边唱着歌一边帮父亲做些家务,她经常对我说,长大了当一名医生,给妈妈治病。”解学平说着脸上露出了笑容。
    没有看到可爱的小莉青,记者带着遗憾走出了这个不幸之家。村民与杨姓老人说:孩子虽小,却很懂事,在学校爱说、爱唱、爱画画,而且学习成绩也不错,她现在是村里人教育小孩子的榜样。要是没有这个孩子,这个家还不知道是什么样?”

(文/图 记者 王隰斌 尹飞)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