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人:工程早竣工 再累也值得
临汾新闻网讯 6月21日下午,市区温度37℃,地面温度更高。鼓楼南北街拓宽改造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鼓楼广场西南角人行道地砖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头顶烈日,张建春与其他五十多名工友正在紧张忙碌地工作。
“这段时间,天气越来越热,一天下来累得够呛。”53岁的张建春来自尧都区刘村镇窝沟村,跟随市政工程公司工程队干活已有7年的时间。他每天下工回家都是半夜,连饭都懒得吃,往往简单洗漱后就赶快休息,第二天天刚亮就骑车赶往工地。
将和好的砂浆摊在地上后,张建春抄起切割机对花岗岩地砖进行切割。“不仅要按要求把地砖贴得严丝合缝,还要保证地砖下的砂浆瓷实。”随着切割机的轰鸣声,白色烟雾在张建春的双手间升腾,他的双臂和脸上立刻沾满了白色的粉末,来不及擦拭,张建春找来提前准备好的矿泉水瓶,在切割处洒了点水,白色烟雾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灰色的泥浆,顺着切割机刀片的飞速旋转,溅在他的胸前。
“一些尚在营业的沿街商户,看到我们大汗淋漓,总会让我们进店坐坐,喝水歇一会儿。”张建春介绍,面对很多商户的理解支持,很多工人都会婉言谢绝,一来是害怕把商铺弄脏,二来是大家要赶进度,不敢松懈。张建春笑着说,为了保持地面潮湿,工程现场每天都会有洒水车前来洒水,这是他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很多工友会跑到洒水车附近,享受水雾带来的暂时清凉。
“面对每天都在上升的气温,我们确实很矛盾,一边希望下雨降温,一边却又害怕降雨影响进度。”再擦一把汗,张建春找来专业的保养布将之前刚刚铺好的地砖盖起来,随后再将一旁的塑料布完整地铺在地面,防止水分蒸发。张建春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他们所负责的从贡院街口到鼓楼南口以及鼓楼环岛四周的人行道地砖铺设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接下来他们要开始铺设绿化带的路沿石。
当天16时,记者告别张建春,热浪迎面而来,已是汗流浃背,但转身看到张建春埋头认真铺地砖的身影,一丝感动在心底滑过,正如他所讲的那样,只要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工程,确保鼓楼南北街按时通车,再苦再累他们也值得。
记者 卢凯
巡线工人:不怕人中暑 就怕管裂缝
临汾新闻网讯 6月22日中午,市区最高气温37℃,临汾燃气有限公司巡线组的郝艳虎正和几名同事对鼓楼东大街的天然气管道进行巡检。
“不怕自己中暑,就怕管道裂缝,天再热我们也得做好本职工作。”郝艳虎介绍,每天,他们平均工作十余小时,每天中午是市民集中使用天然气做饭的时间,这一时段燃气管道很容易出现问题。
谈话间,只见郝艳虎蹲在钻孔仪旁边认真查看仪表盘的数值变化。烈日下,汗水顺着他的脸颊往下淌,但他全然不顾,直到工作完成。“每记录一轮数值多则需要十几分钟,少则仅需几分钟。钻孔仪器作业时会产生很高的温度,再加上地面的高温,身体就好像在火炉旁烧烤一样。”郝艳虎说,再热也要坚持,必须全神贯注,确保数值记录准确。
这次巡线,郝艳虎和几位同事用了近半个小时才完成,这时大家已经汗流浃背。“赶紧上车,车里有空调,凉快一下。”郝艳虎告诉记者,为了防止中暑,他们的工作车里备有藿香正气水、毛巾等物品,如果谁有不适,就先在车里休息一下,不过大家都挺坚强,没耽误工作。
启动汽车,郝艳虎和同事们又赶往下一个巡线点。“坐车的时间,就是我们休息的过程。因为各巡线点距离不等,我们休息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时是几分钟,有时候能休息半个小时。”郝艳虎说,天然气管道巡线工作是一个严肃的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因为它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用气安全。虽然,他们要在烈日下暴晒,但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又令他们甘于奉献,为百姓的安全用气保驾护航。
记者 杨全
快递员工:高温无所惧 渴望您理解
临汾新闻网讯 孔令恩是我市中通快递北城分部的一名快递员,他负责派送科委巷片区的包裹。每天7时30分,他都会准时到达仓库,将属于自己派送区域的包裹分拣出来,这个过程需要把上千个包裹上的地址查看一遍,而且天天如此。
6月22日7时30分,室外气温已超过30℃。此时,邮件运输车来了,孔令恩开始分拣、整理包裹单、扫码,他以最快的速度把130件包裹装进分拣袋,不一会儿,他的衣服就被汗水浸透。
8时30分,孔令恩已准备就绪,戴上蓝牙耳机,喝掉一瓶冰水后,骑着电动车载着准备派发的包裹向科委巷驶去。
不一会儿向阳佳苑到了,他拿出手机开始逐一拨打收件人的电话,您好,是李女士吗?中通快递有您一件包裹,请下楼取件。”对方不在家,请孔令恩把包裹放在小区门房签收。此时,孔令恩再三嘱咐收件人,一定要记得及时取包裹啊。”
对于收件人主动要求门房代为签收包裹,在快递员看来是最头疼、最操心的事儿。“若代收包裹没有被收件人取走,丢失了很麻烦。每次派件,只有收件人拿到了包裹,我悬着的心才能放下来。”孔令恩如是说。
这批派件中,有一半的投递包裹集中在生龙国际商场。10时,孔令恩载着包裹赶到生龙国际商场2号楼后,此时室外气温已达36℃,这里早已集中了六家快递公司的投递员,孔令恩见缝插针地找了一个阴凉处泊车,并将该商场内所有的包裹逐一摆放出来,逐一拨打电话通知收件人取货。他笑着说:今天赶得还算及时,要是再迟一会儿,就没有阴凉处可以停车了。”
在送件过程中,孔令恩平均送一件包裹要控制在两分钟之内,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就要加班送。13时许,市区的气温已高达37℃,他把当日所有的包裹送完后,又开始收件,这时,记者发现,汗水已湿透他的衣背。
记者 祁欣
饭店厨师:“烤验”早习惯 “火线”不能下
临汾新闻网讯 食材在油锅里滋滋作响,火苗在炉中翻腾跳跃,滚滚热浪随之袭来……6月21日12时,29岁的厨师胡亚新遭受着烈日与炉火的双重“烤验”。虽然已是汗流浃背,但他仍坚守在露天的灶台前,专注地烹饪每一道佳肴。
胡亚新是市区一百美食城某饭店的厨师,别看他年轻却有十余年的“厨龄”。在围着锅台转的工作中,他早已习惯了与高温“火拼”。此时,他正准备制作麻辣小龙虾,这是一道工序复杂的菜,需要经过油炸、爆炒、炖煮等工序。
加足油温,小龙虾下锅,火焰猛地蹿至半米高。他刚掂了几下勺,额头上的汗珠开始大滴大滴往下淌。“在烹饪过程中,厨师一刻也不能松懈,必须把握好火候。炖煮龙虾时,还要不停地用勺子搅动,一是防止糊锅,二是可以使龙虾更入味。”他一边有规律地翻动小龙虾,一边用冰镇毛巾迅速擦了一把脸。
烈日当头,室外温度高达37℃,灶前温度更是逼近60℃。“11时30分至12时30分是一天中最忙的时段,头顶着灼热的阳光,面朝持续升温的火炉,炒个简单的土豆丝都要出一身汗。”胡亚新苦笑着说,和炉子近距离接触,皮带的金属扣都能烫伤人。这不,我连皮带都不敢系。”
临近12时20分,饭店的客流量剧增,配菜师傅将一盘盘配菜送至灶台前。他不断地翻动炒瓢,猛烈的热气迎面扑来,他的脸被熏得通红,身上的制服被汗水浸湿,放在一旁的冰镇毛巾早已“失效”,拧下来全是汗水。
灶台前烟熏火燎,大堂里清凉爽快,可谓是冰火两重天。用餐高峰过后,胡亚新立即冲进空调房,捧起自己的水杯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他笑着说:为了避免中暑,我每天都要喝十几杯水。”
记者留意到,胡亚新在这么热的天气里,依然穿着长袖制服。他挽起衣袖,手臂上有些许不明显的伤疤和水泡。“中午实在太晒了,锅把特别热,稍不留神就把胳膊烫了。尽管穿着长袖,也避免不了被油星溅到。”
胡亚新每天在灶台前坚守数小时,于大火升腾、锅铲飞舞中成就了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从灶台到餐桌不过短短十几米的距离,却凝聚着他的辛劳与专注。
记者 李静
蔬菜小贩:酷暑守菜摊 方便千万家
临汾新闻网讯 6月22日,太阳炙烤着大地,在尧都区广宣街菜市场,菜贩常小花在最西头卖菜,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她的脸上滚落下来。
11时40分,记者在常小花菜摊前看到,虽然早已撑起了遮阳伞,但灼热的阳光还是透过遮阳伞照射进来,她脖子上围了一条毛巾,时不时擦拭流滚下来的汗水。攀谈中得知,常小花今年60岁,为了生活,她和老伴每天凌晨3时30分便到尧丰市场接菜,接下来就是一天的卖菜生活。
起早贪黑、风吹日晒,常小花夫妇天天如此,而且一干就是30年。她说:近年来,卖菜生意不好做,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却希望菜能便宜点、新鲜点,而超市出售的蔬菜有优惠,对我们冲击很大,菜摊利润越来越少。即便这样,我们卖菜也不会缺斤短两。”
“菜接多了怕卖不出去烂掉,可接少了又得去尧丰市场再进菜,赚点儿钱不容易啊。”常小花一边说,一边摘掉不新鲜的菜叶,摊位旁边早已堆积了许多腐烂的菜叶。她说,因为天气太热,菜刚进回来时许多叶子就已经不新鲜了,如果再有点挤压,菜叶烂的得更快。而这样的菜如果当天卖不掉,就必须降价处理,否则亏损会更严重。
当天中午,在广宣街菜市场,只有为数不多的市民在买菜。常小花说,最近一段时间,尤其是10点以后,卖菜的生意更不好做,原因是天气热根本没有几个人来市场买菜。许多市民都是选择在早上比较凉快的时段买菜,有的市民下班回家顺路在流动菜摊上买,更有人干脆选择去开着空调的超市买,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菜市场的购买人群。
炎炎夏日,在许多人躲进空调房纳凉时,菜贩们为了生活依旧坚守在菜摊前,为买菜群众提供方便。
记者 郭秀婷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