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杨琦 段小婷)近年来,隰县坚持“梨果富民”不动摇,坚持扩规模、强管理、抓营销、增效益的发展思路,梨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翻番的支柱产业。该县现有梨果品种108个,产品除畅销国内各大城市,还出口俄罗斯、新西兰、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今年,尽管受自然灾害影响,全县梨果产量减半至2.1亿公斤,然而产值却提升至4.6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4500元。
今年,该县确定了“主攻玉露香,八年达小康,到2020年全县玉露香挂果面积达到20万亩”的奋斗目标。从今年开始,坚持每年玉露香梨新栽2万亩,高接换优2.5万亩,到2020年,全县玉露香挂果面积达到20万亩,8万农民年平均收入仅此一项将达到3万元。为早日实现奋斗目标,该县主抓玉露香梨,长抓“四配套”(果水配套、果肥配套、果与林下经济配套、果与科技配套),短抓“六环节”(栽、接、管、防、储、销),连续几年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梨果提质年”活动,着力解决产业规模小、品质低、管理弱、效益差的问题,从根本上提升规模、水平和效益,把梨果产业真正做成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隰县农业的品牌产业。
据了解,隰县今年新栽玉露香梨2万亩,改造老旧果园500亩,高接换优1.5万—2万亩,做好3万亩标准化示范园连片建设、150座包联示范园精细化管理,育苗150亩,新建8座恒温库,完成玉露香梨原产地认证、GAP认证、有机认证,实现安全果率100%、绿色果率65%以上、精品果率50%以上。
强化领导,明确责任。为推进“梨果提质年”活动,该县成立“梨果提质年”活动工作指挥部和专项督查组;强化部门协作,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主动、有效服务于“梨果提质年”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工作机制;强化督查考核,实行月督查、季评比、年兑现的综合考评机制,对各乡镇、县直各包联单位、包村干部和村“两委”主干层层细化落实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对完成任务的乡镇,专门针对高接换优,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表彰奖励。对完成任务的县直包联单位,作为年终综合考评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完成任务的乡镇包村干部和村两委主干在评优评模、提拔重用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没有完成任务的乡镇、县直包联单位、包村干部和村两委主干则要严格实行评优评模“一票否决制”。在科技投入上,县政府每年将配套60万元用于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五年总计投入300万元,通过技术培训和人才引进,确保每万亩梨果基地有2—3名高级技术人才,5—10名中级技术人才,百名以上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达到每户1名。今年,该县拿出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梨果产业升级、提质增效的配套工程建设,并要求各部门主动优化发展环境,开辟果品运销绿色通道。
打造品牌,传承梨文化。该县连续三年举办梨花节,通过以梨花为媒,以文化为内涵,以系列活动为载体,整合隰县旅游资源,打造清纯秀美的梨园风光,实现发展梨果到观赏梨花、推介旅游、展示文化的新跨越,全方位、多元化宣传和展示隰县梨果产业和旅游资源,大力弘扬特色文化,展示梨乡风情风貌。同时加大了梨果宣传力度。组建山西隰县果业网,建立隰县梨果信息平台,设立太原、北京、上海、广州、河南、广西等多个外销窗口,积极参加第六届中博会、山西第二届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等。为推动梨果主导产业发展,该县还依托300年根繁叶茂、挂果不衰的老梨树百余株这一宝贵资源,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实施“中国梨博园”这一农业重点项目。该项目建设年限为5年,总投资9亿元。包含:梨博园示范园区、精品梨园、果库配套、果水配套、梨果交易市场、2000吨果酒加工、10万吨浓缩果汁加工、地热(温泉)资源勘查等建设内容。项目于今年3月初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目前,梨博园一、二期工程已初具雏形,景观造型和草坪铺设等工作正有序推进,上百年老梨树的保护和各类树木的栽植、移植基本完成,人工湖开挖,路基成形,景观造型和草坪铺设等有序推进。项目建成后,可丰富隰县梨果产业的宣传内容,提供实物和内涵,形成突出“梨”主题,弘扬“梨”文化,唱响“梨”品牌的特色景点,为全面推进梨果产业的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起到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