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于雕刻20余年,创作出大量精美作品,广受人民喜爱。今年,他临摹雕刻的大型工笔画《凤竹惊鹤图》,精美大气,被称为“翼城的清明上河图”。他,就是翼城县城内村上官天宝。
痴迷结下雕刻缘
近日,笔者慕名来到了城内村,见到了45岁的上官天宝。他精神焕发,红光满面,正趴在石板前认真雕刻着。
谈起自己与雕刻的缘分,上官天宝深情地说:“我从来没学过雕刻,但从小就非常喜欢。”上学的时候偷偷拿着自制的刻刀照着“小人书”刻,有时候,老师在前面讲课,他就在下面刻,雕刻爱好占去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无形中为他将来的雕刻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加工作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美协主席说翼城还有个根雕协会,突然发现自己对于形状丰富而怪异的树根特别有兴趣,慢慢地就开始了根雕研究。由于当时年轻,上进心强,在一位朋友的引荐下,拜东唐村张东兴为师,开始了他的根雕求学路。天生聪颖加上名师指点,上官天宝的雕刻工艺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为了使自己雕刻的技艺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上官天宝多次到外地参观取经。在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第一次看到了工笔画雕刻艺术那种追求意境的画作,现代灵动的人物神情,功力深厚的线条,他的心灵震撼的同时,萌发出工笔画雕刻创作的念头。
“最早,我喜欢的是根雕,但是慢慢地触类旁通,对于书法、工笔画雕刻也有所领悟。后来,我发现自己对工笔画雕刻特别有兴趣,慢慢地我就将主要精力放在工笔画雕刻上。”上官天宝一点也不掩饰自己对雕刻工笔画创作的痴迷之情。
随着对雕刻工笔画愈发痴迷,他就像着了魔一样将身心完全沉浸于其中。
升华雕艺创品位专业从事雕刻后,为能让所刻之物臻于妙境,上官天宝踏上了自学成才的道路。
古建筑上的雕刻作品是上官天宝学习的主 要对象,他一有空就到一些古建筑旅游景点从古人处直接取法。“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那些古建筑上的石雕,个个栩栩如生,我每天都会往关帝庙跑,一去就是大半天。”上官天宝说。
通过接触收集相关藏品的收藏爱好者,是上官天宝钻研雕刻技艺的又一大法宝。上官天宝还购买了《雕刻工笔画技艺》《中国雕刻艺术赏析》等书籍,不断向书本学习。与此同时,他广交文人,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随着学习的深入,上官天宝的雕刻技艺日臻成熟,他结合唐宋元时期的画风进行创作性雕刻,先后创作出了古朴自然、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层次感、表现力与感染力的精美作品,刻风古朴,刀法简练,令观者交口赞美。
“工笔画雕刻是一个特殊的全手工行业,需要有良好的绘画功底和艺术素养;经验的积累也需要时间,成才的过程比较长,最少要学习几年才能创作出合格作品。”上官天宝说。
文物重刻试牛刀勤奋好学加上名师指点,上官天宝雕刻工笔画工艺在当地迅速声名大振。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重修关帝庙,而当时在庙内最著名的《凤竹惊鹤图》是明代宫廷画家吕纪的杰作,到了清代,为了表彰名臣上官鉝卓越功勋,顺治皇帝把该画赐给了他,经过几个世纪的风化,几乎面目全非,急需重刻。重刻既要保存原貌,又要不失创意,上官天宝作为翼城人,又是同宗同族,再者,该画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为了将其永久地传承下去,使后人能够看到前人精美绝伦技艺,自告奋勇作了石碑 的首选工匠。
初生牛犊不怕虎。上官天宝在众多专家面前,抓住牛刀初试的机会,开始了他的文物重刻工作。为了完整还原古图风貌精髓,他细心品味石碑上古人的精湛技艺,虽说是照葫芦画瓢,但要求石刻忠实与原作,雕刻前必须先把画的轮廓勾勒出来,仅起稿一项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该画所用材料为青石,因为青石脆性大,用雕刻刀着力时必须倍加小心,好在自己有点美术功底基础,雕刻起来就容易掌握。
起初,家人、朋友都不理解,每天十几个小时趴在石头上,能否刻成还在两可,就是刻成又有多大价值,然而,为了让这幅画卷能够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他始终坚持潜心创作,自甘贫寒。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这幅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的《凤竹惊鹤图》终于展现在大家面前,看到倾注了自己心血的画卷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上官天宝一年来的疲惫一扫而光。
“劳而有趣是我对雕刻艺术不懈追求的动力,这项工作让我的人生变得丰厚、充实。”上官天宝朴实的话语,却包含浓浓真情。
如今,上官天宝的作品在业内人士有口皆碑,而其独树一帜的艳丽、大方的精细雕刻也深得老百姓的喜欢。对此,上官天宝表示:自己一定会潜心研究学习,提升自己的水平,并且会一直刻下去。
通讯员 李成健
责任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