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青春的无限激情,满怀对教育事业的美好憧憬,1985年9月,冯润萍踏上了三尺讲台,成为永和县桑壁中心校的一名人民教师。如今,冯润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经27年了。
随着时光流逝,二十多年来,冯润萍身边的同事、校长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她始终没有离开过桑壁小学。面对简陋的校舍、破旧的桌椅、质朴单纯的孩子们,冯润萍知道,这里是最需要她的地方。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冯润萍不断为学生引进外部信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让孩子们身体、心智在快乐中茁壮成长。
事实证明:学生在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后,常常会在学习中产生更大的动力,在行为上出现明显的趋善性。班里有个叫杨艳的学生父母离异了,打算弃学,冯润萍闻讯,当天中午顾不得吃饭,骑上自行车赶往杨艳家。一进门,杨艳年过七旬的奶奶就流着泪对她说:“冯老师,你可来了,这孩子说什么也不念书了。”冯润萍听完便转过身,拉着杨艳的手温和地对她说:“杨艳,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不想念书了?”杨艳哭着对她说:“老师,我想妈妈……”冯润萍微笑着对她说:“杨艳,你想妈妈的心情老师非常理解,可是你知道吗,妈妈也希望你能好好学习,成为一个有出息的孩子!况且,老师也是你的妈妈,不管有什么事都可以跟老师说,老师来帮助你。”在冯润萍的循循善诱下,杨艳当即和她一起返回了学校。在小学毕业时,杨艳同学考上了重点初中。
牛顿、爱因斯坦、瓦特在学龄期都曾是“学困生”,这让冯润萍明白,即使天才也需要教育才能成才,而老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好他们。为此,冯润萍时刻把学生的日常点滴生活放在心上,有的孩子没吃饭,她会打饭让他吃;有的孩子没零花钱了,她会给他点钱让他用;有的孩子买不起字典文具,她就把儿子用过的给他使用;遇到下雨天,许多孩子没有雨具,她会把本村回家的孩子送回去……付出总有回报,班里的孩子们有什么困难,都愿意跟她说,冯润萍不知不觉成为孩子们的知心朋友。
从教以来,冯润萍从未拒绝学校领导安排给她的任何一项工作,并且能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在平时的工作中她都处处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打动人、感化人,把她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执著化为自觉的行动。为了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多年来她坚持学习,并积极学习电脑操作、课件制作,在每一次的放假期间都借用别人家的网络,查找浏览一些教育信息,充实自己。尽管工作繁忙,她还是参加了自学考试,通过了大专学历教育,使自己的文化素质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教书育人是冯润萍的选择,做一名优秀教师,则是她一生的追求。一路走来,一路收获。冯润萍所代的班级历年来教学成绩显著,她也因此先后荣获临汾市优秀班主任、镇优秀教师、县优秀辅导员等荣誉,获得了学生及家长的好评。
记者 张康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