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翼城县,提起裴兴宝,许多人都会翘大拇指。他孝顺父母、和睦兄弟,是个大孝子;还不遗余力宣传、倡导孝经,弘扬真善美,主持倡孝、劝孝四百余场,撰写孝诗、孝词五百余首(篇),为构筑和谐社会四处奔走,行“孝”倡“孝”受好评,并入选为2014年第三季度“山西孝老爱亲好人”。
裴兴宝幼年时因身上有癣不能上学,便在家喂猪拔草,供两个哥哥上学。13岁那年身上的癣好了一点,这才走进学校的门槛。但每逢节假日,他依然在生产队里和村民清理羊圈、清理牛圈、拔谷子、割麦子,替父母挣工分贴补家用。上高中时,因吃的是周转粮,每月29斤,其中白面14斤,自己省吃俭用到年底,居然能省五六十斤白面,除夕夜全家吃炒面,初一吃白面饺子,还能招待客人。
高中时,裴兴宝表现特别好,还入了党,毕业后被浇底乡政府选任为通讯员。为了让家人过年能吃上一顿炒面和饺子,他省吃俭用,用自己补贴的玉米找关系到粮站换点粮票,再用粮票换点白面,保证家人还能和往年一样。20岁那年,因他是全县最年轻的党员,被县委组织部借调下乡搞基本路线教育,同西张村的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了方便照顾父母和家人,他想尽一切办法,克服重重困难,把父母、哥嫂、弟妹包括他和妻子八口人都搬迁到西张村。期间,父亲得了重病,两个哥哥捉襟见肘,弟弟当兵,妹妹出嫁,自己每月仅有18元生活费。无奈之余,他只好四处借钱给父亲治病。西张村给他批了三间场房地基,他不仅让给哥嫂,还借贷筹钱圈了三孔窑洞,父母、哥嫂、弟弟各一孔,自己却在外面借房住。后来,村委会又给他批了一块宅基地,刚打好根基备好料,准备建房时,因弟弟结婚需要又让给了弟弟。裴兴宝的大哥嫂没有生养过儿女,为让哥嫂高兴,他把自己刚出生的长子过继给了哥嫂,让“长子顶了长门”。父亲临终时放心不下,他又找人现场给哥嫂写下一份协议。父亲治病、埋葬的费用又是他担了大头。父亲去世后,裴兴宝不仅为母亲养老多摊钱,还带头给老母亲购置轮椅和制氧机,极大地促进了家庭和谐。
身为检察官的裴兴宝深深懂得孝老爱亲的道理和重要性,在400余场、20万余人次的婚礼、祝寿等场合,他倡孝、赞孝、颂孝、劝孝,以孝为主题,广播孝道。
他先后写出了《新三十孝》《孝字歌》《劝孝词》《明孝理》《定把孝子记心间》《老有所依》观后感等500余篇文章、诗词,其中的《新三十孝》不仅被北京夕阳红文化发展中心评为一等奖,而且被收录在《和谐盛世》大型丛书全国发行;《孝字歌》、《劝孝词》和《新三十孝》也被收录在全国发行的《中国杰出人物风采录·中国杰出思想理论论坛》大型丛书中。
与此同时,他还将自己多年的婚庆主持劝孝词撰写成册,用自己积攒给儿子娶媳妇的钱,出版发行《普法与庆典》3000余册;将自己的行孝心得编撰成《孝礼》并印刷了2500余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倡孝、颂孝、劝孝,写出了内容丰富,拟将借贷、投资8万余元发行上万余册的《孝颂》一书,也即将刊刻付梓。
“倡孝旗手”“敬老典范”“植根民众,颂孝真谛”“颂孝第一,功德无量”“母享清福度晚年,子倡孝道承古训”……当地不少退休干部和群众对裴兴宝所做的事都感慨不已,纷纷题字或送条幅致敬。
裴兴宝说,自己没有别的目的,就是想发挥余热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孝老爱亲成为社会和家庭的新风尚,为实现“和谐社会和谐家,和谐你我和谐他;和谐儿子和谐媳,家家和谐大国家”的梦想。(张莹超)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