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调解员张振华:“管闲事”管出个风清气正的新村子

2015-10-20 10:09:2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旦凡心灵美的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人。襄汾县南辛店乡北贾村就有这么一位可敬可爱的“善人”,用乡民的话叫他“善家”,他的名字叫张振华,是位退休小学教师,今年已82岁高龄。

    张振华教了大半辈子小学生,他牢记孔圣训导,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家长与学生中拥有很好的口碑。1992年退休回村后,受善心驱使,张振华当起了村里的民事调解员,把在教学实践中养成的苦口婆心的硬功夫,用到了调解村民东家长西家短的民事纠纷上,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平息了一场又一场纠纷。多年来,他直接参与调解本村的家庭、邻里、婚姻、财产等各类民事和预防矛盾激化及民转刑案件纠纷24起,还到毗邻的北关村、南辛店村、新民村等解决了4家的家庭纠纷。村民说他是“金牌调解员”。

    对于担当民事调解员这一职位,张振华说:“村民说我是善人,我领受,也很感谢乡亲们对我的厚爱。我这人,有三个‘见不得’,一是见不得不平事;二是见不得强人欺侮弱人;三是见不得打架拼阵血迹斑斑的流血人。然而,乡村里经常发生强人欺侮弱人的事,经常发生不讲理的人、胡搅蛮缠的事;再加上村民经常因地基高低、婆媳不和、夫妻斗殴、儿女不孝、顽童斗殴等事闹得不可开交。如果调处不及时,就会酿成大的矛盾纠纷,甚至走向激化。不管行吗?我认为闲事不闲,闲事不是小事。我就爱管闲事。哪里有请哪里走,该出口时就出口。”

    调解工作是需要耐心和信心的,仅靠几分钟的热心去调解是不行的,必须要有顽强的毅力,既讲清法律,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张振华把“法、理、情说清说透”作为自己的信念,他说:“多数情况下,只要说清楚情、理,是能做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即使遇到了困难,我也不泄气,咬咬牙挺住,就会出现‘柳暗花明’。”有位关姓老人,有三个儿子,为争老人的一万多元存款闹得沸沸扬扬。他们听说张振华老人处理事情公道,就把他请去了。关姓老人的存款,张振华心知肚明,那是老人捡拾废品积攒下的,让他主持把这钱分给三个儿子,他于心不忍,不分吧,三个儿子争得剑拔弩张。面对此情此景,张振华采取冷处理的办法,他给老关家那三个儿子讲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赡养老人是儿女的义务,并点出他们父亲捡拾废品积攒的钱,是他自备的养老钱,当儿女的却争着要分,于法于情都行不通。经过张振华的多次调解,关姓老人儿女们同意将钱暂时存在银行。

    依法调解民事,张振华有一个深切体会,不仅要自身学好、学深、学透法律知识,更要注重对法律精神的理解,把自己的智慧和知识融到调解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纠纷和依法调解之间,在知识结构和调解能力之间寻找到一个最佳契合点。有对中年夫妻,经常因鸡毛蒜皮的家务事吵架甚至斗殴,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某日,两口子又吵起来了,丈夫动手打了妻子。张振华闻讯赶到,看到那位丈夫正举起棍棒向妻子打去,他大吼一声:“住手,放下棍棒,打老婆侵犯人权,违犯国法,是家庭暴力。”丈夫放下了棍棒。他又对那女人说:“我支持你到法院告他,诉求法院以家庭暴力罪处罚他。”丈夫息怒后,他进一步调解,在了解这对夫妻矛盾发生的始末后,他采取“一碗水端平”办法,用情化解了二人的矛盾,夫妻重归于好。

    张振华不仅设身处地的为双方当事人着想,还把自己深深摆进事窝中。村里遇红白事,张振华老人经常被请去当主管,有户杨姓人家的儿子结婚,女方提出要2000元的“压彩钱”,男方一时不便,张振华就从自己家中拿出2000元给男方,解决了那家的燃眉之急,双方皆大欢喜。

    “全力防止矛盾纠纷发生是治村治家之根本。”张振华深有感触地说。去年,北贾村打出了创建“孝心示范村”的名片,兴建了“孝和堂”,制定出“举孝向善、厚义重和”的村训。他被村民推举为“创建孝心村”领导组成员,经常组织村民学习传统文化,用传统美德教化村民。同时,开展多样化的普法宣传活动和道德讲座活动,提高村民素质,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北贾村的民事纠纷已明显减少,一个和谐和美的新北贾初显端倪。(曹文敏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