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他扎根贫困山区50年,攻坚克难、自我革新,守护一方百姓健康;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他让永和县中医事业如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50年来,他先后70多次获奖,成为永和人民心中的“百姓医生”。
他就是我国中医界第一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全省首批名老中医、永和县中医院原院长王学诗。
10月25日,全国中医药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对全国80位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进行了表彰,王学诗位列其中。
立学为民、学以报国,把自己的工作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
王学诗是革命烈士子女,他说,是党和人民把自己这个农村娃培养成一名医生。饮水思源,蒙恩报德。他不忘党恩,继承和发扬父辈的光荣革命传统,做党和人民这座桥梁下的一块小基石,把全心全意服务患者作为毕生追求。
1967年学校毕业,本来有机会去条件较好的医院工作,但王学诗毅然向组织要求到条件最艰苦的永和县支援贫困山区建设。
那一年9月,白日渐短,气候渐冷。清晨6点,卡车从临汾出发,车子绕了一弯又一弯,翻过一岗又一岗,午后竟下起了雨。雨后的土路泥泞难行,车子在罗镇堡下坡时前轮打滑,不断空转,司机急打方向盘,只见车子猛地向沟下冲去。顿时,整个车上惊叫声一片,王学诗脑海中立即冒出两个字“完了”,就连忙闭上眼。片刻之后,不见动静,惊出一身冷汗的王学诗慢慢睁眼,才发现汽车的前轮已有半个伸出沟沿。惊魂未定的司机不敢冒险前行,这一夜,王学诗第一次露宿山头,尝到了饥寒交迫的滋味。然而,这仅仅是漫漫苦旅的开始。
在当时“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精神的鼓舞下,永和县人民医院每年组织三次巡回医疗,王学诗每次都积极报名参加。初次下乡,院长给王学诗发了一根木棍,他很是嫌弃。“这棍子能干啥?”之后才发现,这棍子“用处大”——爬山可以拄,进村防狗咬,荒山防野兽。
那时的永和发展落后,324个自然村散落在1200平方公里的山垣沟壑之中。乡村道路崎岖,不通汽车,下乡全靠两条腿。每天翻山越岭、下沟爬坡,少则几十里,多则上百里。
当时的永和人,每天只吃两顿饭。“自己舀的全是汤,又不好意思问。”几天下来,王学诗生生被饿“蔫”了。
偏远、贫瘠、封闭是贫困大山的现实,然而越是面临挑战,王学诗越把理想信念体现为行动,几十万公里的尘与土,筑起了他的最美行医路。
每一副赤子心肠,背后都有一份舍我其谁的家国担当
1968年初冬,一场持续的大雪封了山,却更坚定了王学诗扎根山区的攻坚之路。
初冬的雪花伴着北风打在脸上,又冷又疼。晚九时许,一位村民神色匆忙,焦急万分地找到值班医生王学诗,气喘吁吁地说着孩子因高烧不退引起抽风的病情。王学诗当即就随着叫诊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城外20里的北庄村赶去。两个多小时的路程,已让走不惯山路的王学诗倍感吃力,然而,看到患儿的那一刻,他顾不上休息片刻,打针、推拿……直到孩子体温下降,他才瘫坐下来喝了一杯水。此时,已是深夜。
“王医生,救救我媳妇,她才二十七岁!”第二天一大早,一位小伙子找到王学诗,用一双颤巍巍的手紧紧地拉着他向自己家跑去。去时患者早已不省人事,身上趴着一个两三岁的小孩,声嘶力竭地哭喊着叫妈妈,鼻涕和眼泪抹了一脸。
虽尽力急救,病人还是因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急性心力衰竭而死。“人在我眼皮底下就没了,那种无能为力至今都很心酸。”幼儿的哭喊声,丈夫的求救声,像刀一样狠狠扎进了王学诗的心中,当时他就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努力提高医术,尽全力挽救每一条生命。
为了这个理想,王学诗义无反顾,把初心和使命扛在肩上,踏过沟壑万千、走遍山庄窝铺。用自己的智慧和坚毅,书写着一个又一个传奇。
一生中总有一些机缘,有一种日积月累,在塑造着英雄的模样
为提高医术,王学诗刻苦研读中医药书籍,并广泛收集民间的单方、验方,潜心研究药材药性。永和的大山里生长着200多种中草药,三月茵陈可预防流行病;霜后的桑叶可防治高血压……为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王学诗编印了三本《单方验方防治疾病》,在农村基层宣传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知识,并指导群众自采自用野生中草药。 “对于贫困地区的患者而言,每一次生病都可能因病致贫。”王学诗为百姓算经济账,让患者的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
1998年的秋天,一位70多岁的老人慢性阑尾炎发作,怀里揣着卖鸡蛋的20元钱。“厚厚的一叠钱,每一张都带着温度。”王学诗只给他开了处方:鬼针草、蒲公英、红枣、红糖。病人治愈后,逢人便说:“王医生治病花钱少,开的药野地里全都有。”
王学诗发挥中医药优势,用普通易采集的中草药治疗疑难疾病,为造福广大患者作出了积极贡献。2008年获“白求恩奖章”后,更是引来不少省内外患者慕名寻医问药。
2009年,王学诗只用四样中药研面外敷,治好了太原晋源区一位小儿先天性斜颈患者;2010年,用败酱草加一片生姜,治好了河南省开封市李先生多年返流性食管炎;2018年,用18服中药,帮河南安阳市淅川县69岁的杨某治好了顽固性耳鸣这个长达10年的顽疾……
王学诗用爱心呵护健康,用行动赢得百姓尊敬,被患者亲切地称为“百姓医生”。
逝去的是年华,不变的是本色
用心做人,良知行医。王学诗说:“群众有需求,就应尽力满足,患者的病痛,就要全力解除,这是我的心愿也是我的使命。”
“缺药材,大家一起上山采;缺设备,大家动手一起做。”1983年4月,王学诗带领28名职工自力更生,没花政府一分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起了永和县中医院。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正值全国卫生改革方兴未艾之时,很多医院开始追求经济效益。“不搞经济‘挂帅’,不推行科室承包。”王学诗立足县情院况,制定出200余条医院工作制度,医院长期秉承节假日不休、病人不挂号、随意择医;对困难患者实行住院费用减、免、缓等多项便民、惠民措施;医生按门诊量计报酬,患者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输液,能门诊的不住院。这些措施有效缓解了当地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趟出了一条贫困山区办院的“好路子”。
为了解决特困群众就医难的问题,王学诗推出了“赊账看病”的大胆举措。当年,农民任扣秋秋后背着玉米还春天看病欠款一事,被当地百姓广为传赞。一时间,周边石楼、交口、隰县、大宁乃至陕西省的不少患者都慕名而来。仅2005年,永和县中医院门诊量就达到6.8万人次。从1997年至2018年连续20年,该院业务量位列全县前茅。
一次,一位患者家属兴致勃勃地把一面镜子送到王学诗的诊室,上书“手到病除 扁鹊再世”。王学诗生气地把字擦掉说:“拿去退了,花这个冤枉钱干啥?看病是我的职责,你不需要这样。”此后,王学诗锦旗牌匾送不上、吃请叫不到、金钱面前不动心的“医呆子”形象被定格了。
2015年,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王学诗“首批山西省名老中医”称号。2016年,王学诗名老中医工作室在永和县中医院落地。“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一定要继承发展和弘扬中国传统医学。”面对中医药人才缺少、后继乏人的窘境,王学诗又开始为中医学术的传承积极探索合理的培养方式。他组织全院医护人员集体学习,并分期对各乡镇医务人员和村医开展中医药实用技术培训,壮大了全县的中医队伍,繁荣了中医学术,在建设健康永和的征程中谱写了新的篇章。
王学诗把大半生都奉献给永和医疗卫生事业,却时常说是永和人民的勤劳、善良、纯朴教育了他、成就了他。50年间,王学诗始终把解除百姓病痛作为人生追求,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把平凡演绎成精彩。去年6月份,王学诗肺腺癌手术出院,但他仍没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初衷,每天坚持义诊,他说:“只要我还能动,义诊就不会停”。
记者 闫晏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