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记者见到临汾养牛大户卓新翠时,她正在等待一个消息,因为有两个村的牛奶销售出了问题,“如果对方需要帮助,我还会出手相助的。”卓心翠今年50岁,尧都区吴村镇人,临汾市第三届人大代表。
2005年,她投资100万元在吴村镇吴南村建起了奶牛场。10年过去了,他的奶牛场规模不断扩大,由刚开始的几十头奶牛发展到目前的600多头奶牛。
今年2月,正是在养牛大户卓心翠的帮助下,洪洞县辛村乡西李村的奶牛养殖户才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据西李村老兽医王家平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开始养殖奶牛,一直以来奶牛成为村民们增收的途径之一。
不过养殖奶牛已经有30年历史的西李村,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化的集中养殖。目前,仍然保持着农户家养奶牛的习惯。
今年2月4日,一直收购西李村牛奶的伊利公司宣布,不再收购该村的牛奶。这不是说西李村的牛奶出了问题,而是伊利公司为了保证奶源安全进行的“保大户舍小户政策”调整。
事实上,在春节前,西李村的养殖户就听到了风声,为了保证原奶达标和奶源安全,伊利公司要舍去他们这些散户的牛奶,只是他们没想到会来的这么快。
就在伊利公司宣布新政策的第二天,卓心翠接到了西李村一位养殖户的电话,“伊利公司不收我们的牛奶了,你看能不能帮我们想想办法。”当时,卓心翠因感冒正在输液。
创业的艰难让卓心翠明白,这个消息对西李村的奶牛户意味着什么:挤出的牛奶不能存放,奶没销路,养殖户必定会给奶牛减料,一旦奶牛的产奶量减少,得等再次生下小牛产奶量才能恢复,由于期间形成了产奶断层,这种奶牛没人购买,最后只能卖给杀牛的。一旦走到这一步,奶牛本身就要掉价三分之一以上。
“这对奶牛养殖户来说可是不小的损失。”卓心翠打了个比方,一头价值8000元的奶牛,一旦到了杀牛的地步,连5000元都不值。
2月6日一早,卓心翠就赶到了西李村。当时,村里的收奶站早已存满了奶,牛奶养殖户家里的盆盆罐罐里都是牛奶。养殖户心急如焚,不停地问她:“我们该咋办?”当时卓心翠的奶场有4个圈是空的。于是她找到西李村的村干部,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想让奶牛养殖户把奶牛送到她的养殖场集中喂养。伊利公司收奶多少钱,她直接给农户。如果村里要建奶牛养殖基地,等建好了再让奶牛回来。这些散养奶牛户遇到的苦衷,使卓心翠再次想起,自己的企业就是靠党的改革富民的好政策才一步一步形成规模,有了成效的。近几年,她还先后被选为尧都区人大代表、临汾市人大代表。人大代表的职责和义务让她感到自己有责任出面帮助这些奶农走出困境。
后来,该村村干部召开了一场动员大会。但是会上,养殖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都已经老了,不能因为两头奶牛跑到你那儿去养牛去。你要是帮我们就帮到底,把这些奶牛买回去。”当时卓心翠手头并没有钱,但是她知道如果再拖几天,养殖户一旦给奶牛减料,那就意味着这些奶牛只能卖出肉价了。
于是她当场决定买下这些奶牛。那天,她忙到晚上12时,买回了30头牛,老百姓都挺好的,当时都没有打欠条,哪头牛多少钱只是她自己记在了纸上。
第二天,卓心翠去看病。第三天,她接到西李村村民的电话,“你好点了吗?我想问问你买走的奶牛啥时候发钱。”放下电话,卓心翠觉得这钱不能再拖了,当天,她就在自己的信用卡里透支了30万元送到了西李村村民的手中,同时买了9头临产的奶牛。随后还有人陆续地送来奶牛。
卓心翠说:“我还知道有两个村也处于这种情况,他们能自己解决的话最好,实在不行我还愿意帮他们。”在今年“三八”妇女节前夕,卓心翠的奶牛基地荣获“山西省巾帼创业基地”,而她本人也获得了“山西省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临汾市创先争优先进个人”的荣誉。这些奖励无疑是对她工作的一种肯定,更是对她的一种激励。(记者 王建武 郝海军)
【责任编辑: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