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友明的“三件宝”

2012-07-26 08:22: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前不久,由国内著名文学刊物《散文选刊》杂志社独家主办,《散文选刊·中旬刊》和《散文选刊·上半月刊》具体承办的“首届全国情感主题散文大赛”和“全国散文奖征文评选”分别揭晓,市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副局长王友明的散文作品《父亲的双拐》荣获“亲情类”一等奖、《临西,可爱的故乡》,荣获“乡情”类一等奖;散文作品《母爱永恒》荣获“亲情类”二等奖、《娟儿》,荣获“友情”类二等奖;散文作品《又到东留善固》,荣获散文奖三等奖。此前,他的散文作品曾百余次在全国散文征文大赛中获奖。
从40年前那个披着一身雪花、步行十几里路到《临汾日报》送稿的可爱小兵开始,王友明用一支笔,栉风沐雨、艰难跋涉,开辟出一条充满艰辛、也充满欢乐的艺术人生之路。但凡熟悉王友明的朋友都知道,王友明的成功并没有什么诀窍与捷径,他凭借的是与生俱来的“三件宝”:勤奋、认真和执着。
勤奋
在王友明的业余生活日程表上,从没有甩老K、下军旗、扯闲话、看电影、玩游戏、垒“万里长城”的时间安排,不知有多少业余时间,友明局长都是陶醉于学习和创作中。
当兵出身的他特别注重坚持勤学与苦练。勤学:一是向书本学,什么古文、古诗、名著、范文,广泛涉猎。刚当兵时,每月仅仅6元钱的津贴费,他几乎全部用于买书、买纸了。他如饥似渴地攻读了《新闻写作知识》、《写作辞林》等几十本书籍,从中提取千锤百炼的词汇和优美动人的语言;二是向编辑和群众学,利用和编辑接触的机会,虚心求教,从中学习采访、构思、谋篇、布局、润色的技巧。每写一篇稿子,创作一篇作品,他首先让周围的人们当第一读者,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尔后,经过反复修改再寄送给报刊。报刊发表后,立即与底稿相对照,从编辑修改过的文字中,体悟其中的道理。苦练:主要是把从书本上、群众中、编辑部学来的知识,用于创作,多写多练,三天一稿,雷打不动。什么散文、诗歌、小小说、通讯、消息、杂谈、报告文学,样样写,以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友明局长说,即使和妻子结婚的那天晚上,也是点着红蜡烛一直写作到深夜。妻子没有一句怨言,默默地陪伴着他。等他写完稿子回过神来,很觉得对不起妻子,便连忙向妻子道歉。妻子微微一笑:“谁要你道歉了。”
自1995年始,他又转轨进行散文创作。近些年,他把主要精力用于散文创作上,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年的创作实践使他总结出:勤奋是金。
作为一名新闻与文学爱好者,不管你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还是初出茅庐的“新兵”,要想创出好作品,就必须做到“五勤”:腿勤——多跑、眼勤——多看、嘴勤——多问、脑勤——多思、手勤——多记。尤其是“腿勤”,脚板底下出新闻,怕苦怕累是采摘不到馥香鲜花的。由此,即使是出差和休假,星期天和节假日,他也是走到哪里,就创作到哪里,从不失去一次创作的机会。
1982年2月,王友明采访到一些绿化工作的素材,刚写了个开头,临时来队的70多岁的母亲就病重住进了医院。母亲不停地发出痛苦的呻吟声,他揪心般疼痛。但为了把握稿件的时效性,他噙着泪花,在母亲的病床前放了一个小方凳,边陪床,边写作,整整一天一夜没有合眼,饿了啃几口凉馒头,渴了喝几口白开水,及时赶出稿件发往报社。母亲见他双眼布满血丝,一身倦意,心疼地哭了。他为母亲轻轻地擦去泪花,含着眼泪说:“娘,别担心,我已经习惯了。”
这篇稿子很快便被《临汾日报》、《山西日报》刊登了。3月12日,《解放军报》加着“编者按”也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1983年3月12日,那篇千字文,在由国家林业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社、中国农民报社等8家单位主办的“全国林业好新闻”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并入选《获奖作品选》一书。
认真
所有熟悉友明局长的人都知道,他有“三大件”:笔、采访本、照相机。不论走到哪里,这“三大件”都随身携带着;他创作还有“三个特点”:一是稿件大部分是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写出来的;二是从不让人代劳,全是自己动手;三是在没有电脑的时代,寄出的稿子从没有贴改涂抹的地方,哪怕发现一个错别字,这页稿纸都要重新抄写一遍。天长日久,他使用过的办公桌,桌沿都被上衣纽扣磨掉了漆;右手中指,也磨出一个不软不硬的肉疙瘩。有了电脑之后,王友明认真地学会了五笔打字、发送邮件、查阅资料等技术,进行新闻与文学创作更加便利了。由于长年累月的伏案,他的颈椎变了形,椎底部供血不足,时常出现右手、右脚酸胀麻木的症状。即使如此,也没有减退他认真进行新闻与文学创作的激情。
一次,友明局长游览解州关帝庙归来,想写一篇游记。可是,其中一个景点名字中的一个字怎么也觉得不对。于是,他竟然又专程跑了一趟解州关帝庙。有人说他,不就是一个字吗,何必太认真。他却说:“搞文学创作必须认真,绝不能误导了读者。”
1993年冬,王友明去北京出差,想拍摄一幅卢沟桥的照片,未料晚上下了一场鹅毛大雪。第二天,北风呼啸,冰天雪地,汽车不能行驶,他就顶风冒雪步行前往。刺骨的寒风吹得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他就用军帽挡住半边脸,斜着身子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前挪,6公里的路程竟走了近4个小时。他拍摄的图片《卢沟雪景》发表在《人民公路报》、《战友报》、《山西农民报》等报纸上。1994年1月24日,《少年文史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可爱的中华”为题,配文刊登,获得好评。一位高级编辑评价说:“这幅图片角度新颖,现场感强,画面优美,是幅佳作。”可谁能够了解这幅图片背后的执着和艰辛呢!
王友明担任解放军第289医院政治委员的时候,有一次患病住院,在进高压氧舱治疗过程中,发现医护人员抬担架、扶病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感人的情景使他忘记了自己的病痛,连忙拿起照相机现场抓拍了一组镜头,发表在军内外报刊上。
友明局长说:“认真地进行正面报道不仅有引导、激励作用,还有自警和监督功能,同时也为医院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满腔热情地投身群众、投身医疗第一线,心甘情愿地搞报道。我把身边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做法,医院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全部认真地宣传出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执着
友明局长说,人生的梦想无疑都是十分美丽的,丰富多彩的。可我的梦想,却既单一,又漫长,从儿童时代到步入中年,只有一个梦想——“新闻与文学梦想”。
循着梦想,他走过了几十载的人生旅程。几多笔耕的迷茫,几多追寻的失意,又几多收获的喜悦……
王友明从小对语文就情有独钟。尤其是喜爱作文,有不少的作文被作为范文,在他所在的学校乃至全县小学范围内传阅。父亲看他喜欢写作,便用卖柳条筐攒下的1.8元钱,给他买了一支灰色的钢笔。1970年冬,王友明带着父亲送给的那支笔,披着一身风雪,踏进了绿色的军营,开始了漫长的军旅生涯。部队首长好像了解他的心思似的,点名要他担任业余新闻报道员。初爬格子时,他的写作热情非常高涨。一年过去了,劲没少费,苦没少吃,可寄出去的稿子不是“石沉大海”,就是“完璧归赵”,没有一篇被变成铅字的。他牙一咬,心一横,含泪立下誓言:爱的就是这苦行当,非干出一番名堂来不可!
一天清晨,正在患病的王友明,听战友们说,襄汾县张礼乡的4位农民,丰收不忘子弟兵,起了个大早,拉着两车大白萝卜,步行十几公里送到军营,慰问亲人解放军。不顾病痛,脸也没顾得上洗一把,他就赶紧跑去采访。4位农民对他道出了一腔挚诚的情感,感动得他泪盈双眶。在泪水滢滢中,他连夜写出了那篇小通讯《两车萝卜寄深情》。第二天上午,步行往返十几公里送给临汾报社一份,并顺路寄给山西人民广播电台一份。没几天就被临汾报社和山西人民广播电台采用了。手捧着自己这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处女之作,他兴奋地流下了两行喜悦的泪水。至此,他填补了部队通讯报道的空白。
对官位、金钱,他看得很淡很淡,惟独对为人、为文,他看得很重很重。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奠定创作的根基,1985年9月,他以惊人的毅力,自费参加了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的学习。经过3年的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毕业证书。尔后,又利用3年时间,分别自费参加了《记者摇篮》、《女子世界》、《杜鹃》3家杂志社主办的专业培训,系统全面地学习了新闻与文学创作的理论知识。
成功只会属于执着追求的人。不懈的奋击,艰苦的劳作,使王友明逐步叩开了新闻与文学创作的大门。如今,他已荣获“中国散文华表奖”、“中国散文精英奖”、“中国当代散文奖”、“中国百篇散文奖”、全国“金奖作家”、全国“百佳新闻文化工作者”、“感动中国文化人物”等殊荣。已出版散文专著和其它著作7部,百余篇作品全国获奖,收录《中国文学百年经典》、《中国当代散文精选》、《中国当代散文大观》、《中国散文大系》等多种选本。名字传略载入《东方之子》、《中华名人大典》、《中国艺术家宝典》、《中国散文家大辞典》等多部大型典籍中。多年的笔耕生活使他感悟到:一篇好的文章,是心灵的外露、情感的宣泄、修养的体现,与其说是用笔写,莫如说是用心血写、用毅力写。
回首往昔,展望未来,王友明又豪情满怀地吟咏起他的小诗来:“人生休云太匆匆,自古功成日月中。攀登不问山高度,只将目光射碧空。”(记者 刘晚)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她视事业如生命

 

下一篇: 用爱播种希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