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播后管理莫大意

2012-10-12 08:08:00 来源:

在生产中,由于播种过晚、土壤干旱或水分过多、耕作粗放等多种原因,造成很多类型的弱苗。针对不同类型的弱苗,专家建议应抓住秋末冬初温度还比较高的有利时机,因地制宜地加强田间管理,尤其是水肥管理,促使麦苗由弱变壮。同时要重视雨后小麦的出土观察,对板结严重出苗困难的麦田或局部要做好松土除板,助苗出土,尽量减轻因雨造成的板结为害。本期特编一组关于小麦播后管理、冬前管理技术,供广大农民朋友参考。本版主持人
小麦冬前管理技术措施
(一)冬前化学除草
小麦三叶期后到越冬前日均温度10℃是化学除草最佳时期,但一般小麦播种后40天左右杂草出土率才可达90%以上。因此,山西省南部冬麦区应在11月上中旬的晴天进行,遇到大风或大幅降温(日均气温低于5℃)应立即停止化除。阔叶杂草用75%巨星干悬浮剂1g/亩或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5g/亩,对水30kg喷雾防除。节节麦可用3%甲基二磺隆(世玛)乳油30mL/亩,对水30kg喷雾防治。野燕麦、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用6.9%精恶唑禾草灵(骠马)水乳剂60~70mL/亩,对水30kg喷雾防治,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发麦田可将上述药剂减量混喷防除。
(二)冬水前移,促根增蘖
确保足墒播种基础上,冬水前移限量浇水,即浇越冬水时间由传统夜冻昼消(12月中下旬)开始,前移到冬小麦三叶期以后(11月中下旬)到夜冻昼消时结束,亩浇水量控制在30立方米左右,可提高土壤含水量,促进秸秆腐烂,解决土壤悬虚,塌实土壤,促进冬前分蘖和次生根喷发,提高冬前分蘖成穗率。浇水后墒情适宜应及时中耕松土或耙耢(耱)保墒,弥封土壤裂缝,提高水分利用率,达到冬水春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山西综合试验站
小麦播后注意防板结
小麦播后因受强降水冲击,会使表层土壤拍打紧实,形成硬壳,或雨水冲刷造成淤积,雨后天晴,板结层水分快速蒸发致使板结,麦芽顶到硬壳下不能及时出土,造成大量能量消耗,弯曲黄化,难以出苗,形成缺苗断垄或局部无苗;即便是勉强出土后,导致出苗期延长,形成弱苗。雷阵雨和中雨对部分丘陵、山区的播后小麦造成了程度不同的板结,势必会给正常出苗带来一定的影响。
1.注意观察。由于这次降水过程受地形、云量、风向的控制,表现出阵性强,分布不均,对各地播后小麦的影响不一,希望农民朋友一定要结合本村本地降水的强度大小,切实做好麦田播后的观察,特别是播后当晚或第二天就遇到中到大雨的地方更要操心,及早到田间查看土壤表层的密实度或漫泥情况,结合天气变化,因地因苗制宜,想方设法,采取好应对措施。
2.及时破板。根据麦田板结程度,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及早破板,助苗出土。一是疏松表土,助苗出土。天晴后,当表层土壤露白,可用三指或五指钩顺麦垄沟轻轻搂划破板。或用木锤轻轻敲击板结表土,达到破除板结的目的。二是对撒播旋耕的麦田可在麦田地表露白后,及时用木耙或耙子轻搂轻耙,疏松表土,促进麦苗出土。
3.及早补种。对个别坡地冲刷淤积或板结严重难以出土和可能严重缺苗的地块,应及早采取补种措施,以免补种过迟,影响出苗时期,不利于培育冬前壮苗。李崇德
抢时腾茬 种足种好回茬小麦
受夏收后阶段性无雨影响,平川区近半数的复播玉米播种期推迟到6月末期,出苗时间大多在7月上旬,较正常年份推迟约10天以上。由于农民朋友来不及调换品种,仍然使用已购的中晚熟玉米种子,这些品种出苗至成熟所需要的活动积温最低应达到2400℃以上,或有效生育期95~100天方能正常成熟。而今年7~9份≥15℃的活动积温只有2118.1℃,比最低活动积温要求还低近300℃,有效生育期才80多天,难以满足玉米生育期间的积温要求。尤其是夏玉米灌浆期需活动积温1100~1150℃,而从始灌浆至9月底,有效积温不到740℃,少近400℃。期间的9月13日和28日至30日还出现了最低气温低于9℃,日平均气温低于15.5℃的低温天气,明显低于玉米灌浆期淀粉酶活动下限16℃的温度指标,尽管低温天气持续时间不长,但造成灌浆期玉米的养分运转和积累不能正常进行,影响到玉米灌浆、千粒重和玉米籽粒的商品性。虽然10月上旬有几天晴好温高天气,却也无法挽回因温低天气和活动积温不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复播玉米成熟期明显推迟已成定局,不同程度的危及小麦的按期播种。据此,早划算、早动手,抢时腾茬,种足种好回茬小麦已成当务之急。
1.分类举措。根据复播玉米灌浆成熟度的不一,因地制宜,分类采取措施。对玉米处在乳熟期的地块,正常成熟已经没有可能,应采取嫩玉米收获冷藏,错季上市,或连穗带秆收获用作奶牛场贮青饲料,努力达到成熟不至、收入不减的目的;对乳线基本消失,籽粒硬化,仍处在脱水期的玉米,可采取割顶、拔棒晾晒或带秆割除田外寄养。为及早实施秸秆还田或腾茬,早行耕翻,抢时种足种好回茬小麦打好基础。
2.控制播量。随着小麦播期的推迟,冬前积温随之减少,通过适当增加播量以弥补冬前分蘖减少群体不足的矛盾。一般在“寒露”节令播种,条播的中前期每天增加播量0.25公斤左右,中后期增加播量0.5公斤上下,最终播量最多不要超过20公斤;撒播的地块播量掌控在20~30公斤左右为宜。注意控制玉米晚熟后随意或无节制增加播量的倾向。
3.以浅补晚。旋耕整地播种的地块,土壤过分悬虚,播种深度难以控制,尤其是在晚播条件下,尽可能争取冬前有效积温,可采取适当浅播措施,深度掌握在4厘米上下。因为,每浅播1厘米,出苗时少消耗积温10℃,大体可提前出苗一天左右。同时,播种时注意随播随查播种深度,根据土壤悬虚程度,及时调整播深,实现以浅补晚。 (李崇德)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