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伏击写传奇
——抗日烽火篇之韩略战斗
临汾新闻网讯 “当军人要有股气势,要有一股拼到底的劲头,就像一个剑客,和对手狭路相逢,他发现对方竟是天下第一剑客,这时候他明知是死,必须要亮出宝剑……”这是热播影视剧《亮剑》中对军人品质的要求,熟悉这部剧的观众一定都记得,李云龙为了“捞一票”过冬,伏击日军观战团,结果竟然网上了大鱼——1个少将、6个佐官,一次干掉了一百多名“皇军精英”,这场酣畅淋漓的战役成为不少喜爱军旅题材电视剧的难忘经典,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场伏击战是根据发生在洪洞县曲亭镇韩略村的真实战役改编而来。
6月4日,记者在韩略村党支部委员董红星的带领下来到了当时的战斗遗址。在韩略村的西边,有一条长约数里,一丈多深的峡沟,沟的两侧已经郁郁葱葱的长满了玉米苗,“以前的沟要比现在更深些,有三丈多深,这就是当时打仗的地方。”董红星告诉记者,村里见证过那场战役的老人有很多都已经不在人世了,自己却是听着这个故事长大的。
1940年10月,日军华北驻屯军司令冈村宁次发明了一个所谓的“铁滚式三层阵地新战法”,对八路军根据地层层包围,反复搜索,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将八路军扫到黄河边,让他们不战而亡。为了炫耀自己的军事策略和战斗成果,冈村宁次从各地抽调了100余名中队以上的军官,组成“军官战地观战团”,在临汾城内集结,由他的亲信旅团长服部直臣少将率领,来太岳区进行观光。
董红星介绍说,参加过这次战役的抗战老兵林克夫在回忆录中详细地描述了当时的情况,1943年太岳军区司令总部当时收到情报,了解到“观光团”的计划和路线,准备对日军发起一次突袭。当时驻留洪洞县的王近山在接到命令后于10月23日晚上派出两个连队在大沟两侧地势较高的灌木丛中埋伏,静待时机,还有两个连队负责掩护和断后。
当时的情况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日军稍有警觉,或者我们有一个士兵暴露,处境就会很艰难,很有可能被反扑,毕竟我军的武器装备相对落后一些。
1943年10月24日上午,前方的侦察员不断发来敌情,“日军已经从临汾出发”“日军已经过了高河桥”“日军过了甘亭”“日军已经过了曲亭”……在8个小时的隐藏之后,八路军终于等到了敌人,很快伏击的战士们发现了汽车队的影子。随着一声军令,战士们火力全开,以手榴弹、掷弹筒向敌人开火,在爆炸声中,燃烧弹击中了敌军末尾第二辆车,堵死了日军的退路,末尾车上冲下来十多名日军,当即被我军子弹击毙。八路军趁势躲下日军的重机枪,顺着公路猛扫。前排的汽车意欲逃跑,被我军拦住去路,敌军全盘崩溃。
“那次战役八路军一共击毙了军官120余人,士兵60余人,击毙了日军指挥官服部直臣,还缴获了一批军火。随后不久日军就派来了6架飞机和日伪军全面搜查韩略村,还好战斗结束后,八路军及时地撤离了现场,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这次战役大获全胜,振奋人心!”董红星说。
韩略战役的规模并不能算得上是一次太大的战役,但是这一役歼灭敌寇官佐规模之高、数量之多、对敌军士兵及统帅部震撼之大却是独一无二的,已经作为伏击战的经典案例,列入人民军队经典战史以及国外各著名军校的经典案例。
这场战役虽然取得了全面性的胜利,但是有20余名战士在这次战斗中牺牲。1960年,洪洞县政府在韩略战斗遗址的北边修建了烈士陵园,陵园东西长约30米,南北长约50米,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布局庄严、肃穆,整个建筑由烈士亭及陵墓两大部分构成,烈士亭系砖木结构六角碑亭,内立韩略烈士纪念碑一通,正面刻有“永垂不朽”四个朱红大字,背面镌刻韩略战斗的简单经过及在此战斗中壮烈牺牲的烈士名单。
董红星介绍说,“韩略烈士陵园经过多次修缮,现在我们见到的烈士陵园是2005年最近一次修缮后的。重修后的陵墓中有6名无名烈士的遗骸,因为时间久远,很多遗骸没有找到,但他们的英魂会长存于此。”
在陵墓的前面,摆放着鲜花和祭品,董红星说,“附近村民会时不时地自发来这里看看,每逢清明节,附近的学校都会组织学生们来这里为烈士扫墓,老师会给学生们讲这里曾经发生的战斗,让同学们了解先烈的英雄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同学们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
在韩略村上至六十老翁,下至六岁孩童,都很熟悉这样一首快板,“四三年九月二十六,老百姓刚刚收完秋。秋收已毕谷割完,来了个三八六旅司令员。带了队伍一个营,军法纪律很严明。日本鬼子来扫荡,‘观光团’往上送给养……”这就是描述当年韩略伏击战的快板,老百姓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住了它。“我们会把韩略村这里发生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子孙,让这个故事一代代的传承下去,让每一个生长在这里的人能够记住这段历史,记住曾经为这片土地洒热血的英雄们!”记者 安月琦 实习生 张一群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