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构成与晋都渊源

田家彧

2018-07-11 17:13:2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诗经》是采集、汇编的产物,有一个由博到约的筛选过程。据《史记·孔子家语》说,最初从民间采集到周王室的“诗有三千余篇”。说明《诗经》的前身数量相当大,最后,在春秋末期由孔子修编完成,所以,孔子有“诗三百”的断语。从现在保存出版的305篇的《诗经》看,大部分诗的作者已经失传,只有少部分诗有作者。一种情况是,诗中直接记有作者姓名,如《小雅·巷伯》说:“寺人孟子”。“寺人”就是古代宫廷里侍候国王的小臣,相当于后世的太监。《大雅·嵩高》说:“吉甫作诵”。“吉甫”即尹吉甫,周宣王的大臣,官卿士。另一种情况是,先秦典籍指出某一篇诗的作者是谁,如《左传》称《鄘风·载驰》的作者是许国的许穆公夫人。所以说,《诗经》基本上是一部无名氏的歌咏汇集。可见,人类无论发展到了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无名氏”。不忘“无名氏”恰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本主义”。

  《诗经》的分类比较多,有三分法、四分法、六分法三种,但为世人公认的是“风、雅、颂”三分法。那么,“风、雅、颂”的内容指什么?历史上的学者各有看法。西汉毛亨、毛苌《毛诗古训》的大序、小序,宋人郑樵的《诗辩妄》,朱熹的《诗集传》,荀子的《儒教》,都有各自的说法。但正像南怀瑾开说《论语》一样,中国有一亿人读《论语》,就有一亿个孔子,人人心中都有个孔子,但都不是原来的孔子。对《诗经》“风、雅、颂”最共识的看法是:

  “风”,多为民间歌谣,最集中的内容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所配的乐谱有明显的地方民乐特色,为草根土乐,诗的语言浅近、通俗,但不放荡、不淫乱,有一定的底线和节制,主要用于以诗化人,其中,也有一部分是用“讽谏”的办法教化人,以形成良好的民风。其实,“风”讲的就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这里的“国”指的是诸侯封国的“国”,不是现在有行政专属权的国家,仍然是“前国家时期”,实则就是一个地域概念,提倡的是“君子之风”。诚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执政者的德像风一样,普通民众的德像草一样,风拂草,草一定会顺着风的方向倒下,形成一个良好的乡风民俗。所以,民俗家冯骥才说,民俗不是法律,胜似法律,起着法律起不到的作用。

  “雅”,是王朝的正乐、正声,音乐为周朝京邑一带的乐调。诗的文采斑斓,有示范、普及、推广的意义。雅者,正也,说的是王政的兴废。政事有大小,故诗有“大雅”“小雅”两种。

  “雅”多用于宫廷宴享,各国使者往来和诸侯盟会。比如,成语“歌诗必类”,说的就是晋平侯和诸侯在河南温县会盟的时候,齐国大夫高厚“吟诗”与“舞蹈”不同步、不协调,引起大家的不满。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礼法的说法,《诗经》中的诗,对民众而言,口耳相传,边歌边舞,抒发的是以礼相待的真情实感;对官方而言,歌舞同步、协调一致则是政治原则。可见,“礼”成了当时社会共同遵守的“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外交无小事吧。

  “小雅”“大雅”中,有许多诗产生于西周后期,由于戎族侵扰,诸侯兼并,社会剧烈动荡,也出现了很多批评政治、反映战乱和劳役之苦的诗,表达了人们对艰危时事的忧虑,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可见,“雅”讲的是“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天下”是更大的地域概念,狭义讲,主要指中原地区。这里的“风”显然是指王政兴衰的历史经验,是要让王朝养成仁德之风。

  “颂”是宗庙祭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多为颂扬先王功德的赞歌,追念先祖基业的史诗,且歌舞相随,边歌边舞,甚为隆重。同时,还包括一些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季酬谢神灵的乐歌。可以说,人的崇高精神、天下之道全在其中。也就是说,“颂”指的是“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灵。”“颂”,自然是对周王朝的最大肯定和赞美。

  晋都曲沃与《诗经》是结为一体的。粗略梳理,涉及晋国的诗作收录于“魏风”和“唐风”的有十篇之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谓为官理政诗。有三种情况:一是勉励良士。比如《唐风·蟋蟀》,就是从“职思其中”“聪思其外”“聪思其忧”三个层面,勉励一切良士应勤奋不息,积极努力,保持警觉,不要忘记勤俭劳作,不要过度追求享乐,不要忘记忧患意识,努力做到瞻前顾后,时时警惕,忧深思远,不做太平官。这些勉励的理念,当今听起来也十分耳熟、亲切。二是讽刺贪官。比如《魏风·硕鼠》,就是反映老百姓对统治者实施重税,鲸吞于民,不修其政,贪而害人的怨愤而引发的斥责。历史地看问题,这类的讽刺诗明显反映了社会、国家、民众之间的三层内涵:第一,劳动人民热切盼望管理自己国家的官员都能成为开明有为的好官;第二,热切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真切企盼;第三,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国家的主体。鲁迅时代的杂文,当今的文艺小品,源头就在《诗经》。三是讽刺伸手要官。比如,《唐风·无衣》,就是讽刺晋武公请命七章官服的诗。晋武公是曲沃桓叔的孙子。曲沃本是晋的一部分,是桓叔的封地,后来与晋分裂。武公袭封曲沃后,攻伐晋国,杀死晋侯,代其侯位。他害怕众人不服,于是,尽晋国宝器贿赂周釐王,请求承认他的侯位,等于伸手要官。“七章衣”是诸侯的命服,诸侯“其车、旗、衣服都是以七为节,请求七章服,等于请求策命他为侯。”

  二谓生活习俗诗。在“风”诗中,反映爱情、婚姻内容的诗篇相当多。“魏风”“唐风”也是这样,有6篇之多,从少女求爱的《唐风·有杕之杜》,到谈情说爱的《魏风·汾沮洳》,从新婚之夜的《唐风·绸缪》,到思夫爱夫的《唐风·扬之水》,从多子多福的《唐风·椒聊》,到哭悼亡夫的《唐风·葛生》,都精彩地反映了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的景状。其中,像《唐风·椒聊》这样的诗,就是反映多子、多福、多吉祥的民风习俗的,每一个家庭都希望能多生几个品德优良、忠厚笃实、身体魁梧、体健有力的儿子。皇宫达官也是这样。自汉代起,皇后居住的地方称为“椒房”,就出自这里,也是期望多子多福。这慢慢形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一种普遍习俗了。其实,这背后隐藏的就是以人为本的民族理念。人才是最大的社会财富。

  三谓劳动热情诗。农耕文明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一条主线,耕读传家是几千年的民族风俗。民歌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许多作品就产生于他们从事劳动的过程中,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倾吐着他们的各种情感和憧憬,既反映了当时农耕文明的程度,又肯定了诗歌深深扎根于生活土壤的特征;既反映了农民以农为本的思想,又反映了农民勤劳致富的本质品格。《魏风·十亩之间》就洋溢着一群劳动者的欢乐情怀。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