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南下干部 共和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一)

2016-04-11 10:34:22 来源:临汾新闻网

南下干部 共和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霍州籍老干部群像录

立山 国中 志坚

段英力老人(左)与作者交谈

  编者按 南下干部,共和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胜利,国民党节节败退,毛主席指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中央决定从解放区抽调三万五千名干部随军南下,接管新解放区,建立人民政权。由此,南下干部,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笔。

  在南下干部中,有众多临汾干部的身影、临汾儿女的面容,他们为了国家利益,告别家乡、挥别亲人,踏上了留存一生的记忆之旅。

  在陌生的城市中,在未知的环境下,霍州籍南下干部清正廉洁、躬身实践,在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谱写了不朽篇章。本报今日起刊发《南下干部,共和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以飨读者。

  丙申早春。

  福建省福州市高盖山森林公园,一坞桃林花开正浓,半山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纪念园,肃穆,宁静。

  “清正廉洁、勤政为民”。春晖中,习近平总书记题写的八个金黄色大字,熠熠生辉。

  伫立在这面近四十米长的纪念墙旁,在这红底黄字四千多个名字中,我们仔细地搜寻着四大队五中队的六十多个人名。字很工整,人名后尽管没有籍贯,但早己熟烂于心的霍州籍南下的近六十多人,还是逐一找了出来。

  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一个仅存在了8个月的军旅番号,六十多名霍州籍南下干部,把一段血与火的历史,一腔正义与奉献的情怀,牢牢地嵌在这大山之中。

  段英力 他亲手制作了第一块中共霍县县委会的牌子。星夜策马南下,一别故土六十年

  “没有选择,完全是一种自觉。”67年后,家住福建省泉州市泉秀街阳光巴黎小区的段英力老人,这样描述南下启程时的感觉。

  这位浑身写满革命故事、身体状况极佳的87岁的老革命,言谈举止,令人仰之弥高。

  段英力1944年入伍,在太岳区岳北地委学习,1945年入党,曾任霍县抗日政府科员,区助理员,县委干事。1948年底,他随一直在乡下开展工作的县政府机关,正式搬进县城。

  中国共产党霍县委员会的黄色牌子,是段英力找木匠制作并漆成的,字是当时的县委书记关子平书写的。霍县县委的第一块牌子,由段英力亲手挂在观坡街教堂后院大门口。

  安静了半年的城市机关生活,被随之而来的南下掀起了波浪。

  “那是1949年的农历正月初五。”老人清楚记得这个日子。年味还在,县委召开了干部扩大会议,关子平书记做了动员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胜利,国民党节节败退,毛主席指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中央决定从解放区抽调三万五千名干部随军南下,接管新解放区,建立人民政权。任务光荣而伟大,县委动员大家报名参加。

  关子平书记第一个带头报名。一时间,广大干部情绪高涨,踊跃报名。经县委确认研究,从报名者中挑选了120人。名单确认后,召开了欢送会,合影留念。县委还邀请临汾蒲剧团来霍演出3天,以壮行色。之后,全体同志放假回家准备,等待出发。

  “其实,这120人中并没有我。”段英力老人说,因为他是知识分子,有文化,会写材料,当时正在四区参加土改工作。说到底,县委舍不得放他这位笔杆子。

  3月初,南下干部开始集中。其实,从放假到集中,也就十多天时间。

  然而,问题就在这假期中出现了。

  这120个人,大多是农民干部,假期中,相互打听询问,不少人认为南方还在打游击,环境恶劣,生活艰苦,更舍不得“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小家庭,集中时,竟有近60人没有报到。

  县长郑得山只得又带十余人到太岳地委报到。

  据长江支队研究会的相关资料,霍州干部在长治报到点名时是50人,其中,霍州籍12人,外地籍在霍工作的38人。

  他们是:

  关子平 董宏锦 侯林舟 岱月娥 周越甫 魏俊义 李荣华 武殿魁 张显仁 段政 赵存旺 郑得山 周子亮 李承旭 王银仙 王洪志 白怀成 韩庆余 武占元 康安福 王安邦 王作凯 卫星明 罗振铎 陈福龙 段俊升 孙世兰 董兴田 郝有明 郭子龙 牛占先 贾吉庆 韩明 王应昌 梁建华 李丁卯 张相国 董时中 宋庆 任锋 姜正平 段英力 成波平 武向英 韩训敬 朱华 高荣贵 王保兰 王新 李银喜

  霍州干部在外地工作南下福建的还有:

  陈昌 戈锐 牛力达 朱壮英 张文良 薛计珍 武国喜 郭纪生

  第二批南下福建的女同志有:

  刘明凤 杨清莲 刘彩珍 薛麦汝 李芝贞 梁三兰 徐石英

  临阵出缺,的确是一种“逃兵”行为。然而,时过境迁,现在人们毕竟不能感受到当时那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特殊背景中人们所产生的特殊情感。

  1949年3月10日,太行、太岳两区党委分别给华北局呈送了南下干部的主题报告,分别陈述了南下干部所面临的具体困难:家中缺乏劳动力、父母年纪大、女人小孩无人照看。约三分之一家庭缺少粮食,生活困难。

  从两份报告中不难读到,各县确普遍存在缺额现象。尽管如此,当地组织部门亦为此做了不少工作。

  时间转回到1949年3月,首批南下干部在长治报到后,当晚,在县委值班的段英力,目睹了新任县委书记李志坚接听地委刘开基书记电话的情景。“能听出来,地委刘书记大发雷霆,指责霍州报到人数太少,批评李志坚。李志坚书记一边擦汗一边答话。”段英力老人清楚地回忆道。

  连夜,县委拟定出12人,并决定由段英力带队,次日到长治报到。

  随之,组织部长房立明与他谈话。李志坚书记、房立明部长、秦晏平县长3个人与段英力合影留念,并为他送行。

  马蹄踩踏着县城石板铺成的街道,声响清冷冰凉。20岁的年轻人段力英骑马穿街,昂然出城,自豪?欣然?惋别?都是,都不是,亦或是三者兼而有之。只是忙乱中,过下乐坪村时,下马回家和家人作匆匆别之,策马东去。

  赶至霍山黄粱刘家庄,天色已晚,这是霍州东南部的一个村子,至此出界便是沁源地界。夜宿村民家中,晚餐是家乡的拌汤、烧饼。

  夜色中站在这霍山之巅,回首望去,初十前的夜没有星光,县城方向一片漆黑,故乡已无任何踪影,一丝别离故土的惆怅油然而生,夜幕中的段英力不由得哼出绝句两首:

  东风送暖百花香,

  胜利歌声响四方,

  南下随军征敌寇,

  江山万里锦旗扬。

  转辞亲友别家乡,

  戴月披星过黄粱,

  回首州城望不见,

  兼程漏夜马蹄忙。

  一位满腔热血的青年,匆忙间别妻离家,毅然策马南去。他没有想到,一别故土,竟是一个人一生的全部时间。

  当谈及南下出征的感受,段英力老人感慨道:“何难之有,何惜之有。”

  正如原太行区党委书记陶鲁笳的评价:“风华正茂出两山,一生辉煌留八闽”。

  一张发黄的旧照片,一枚印章,解开了一段尘封了63年的悲壮往事

  朱华,一位年仅33岁的区委书记,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地献给了八闽大地。这位牺牲于连江县的烈士,被当地人怀念了几十年。

  在霍州,其实大多数人并不熟悉他。

  1949年南下时,冯村沟西的朱华主动报名南下,他时任县政府财粮股长,已娶妻生子。女儿芳桂7岁,儿子朱志杰两岁。

  翌年,生活在沟西村的孤儿寡母,家里的东西被人偷走许多,没了收成,只得给远在福建的朱华写信哭诉,他回信让母子3人卖掉家产,举家南下福建。

  作为接管福建省连江县的干部,朱华即任二区区长,彼时连江县土匪猖獗,抢劫财物,并不时袭击区公所,二区位于沿海突出部,距敌占的列岛最近处仅有三千米,海匪时有骚扰。朱华曾指挥了松坞、山坑一带的剿匪战斗,俘敌十多人,带领民兵和区中队,消灭了企图南下的“反党救国军”第十三支队,俘支队长及匪十多人。

  1953年的福建,遭遇了50年不遇的天旱,一百多天没有下雨,田地龟裂,禾苗枯死。作为区委书记,他在官坂地区带领群众挖塘找水,在摄氏30多度的酷热天气下,由于昼夜劳作,他患脑膜炎昏迷在抗旱第一线,送医院抢救苏醒过来,他的第一句话是“塘边挖的水有无流下来”,令人感动。7天后,在医院救治无效而殉职。

  连江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近千人含着泪,为英雄送别,作为同乡的南下战友段英力、成波平两人送上一副挽联“千辛万苦忠于党,风餐露宿为人民”。

  追悼会后,段英力护送朱华爱人,11岁的女儿,7岁的儿子从官坂翻山至连江县城,乘船从福建返晋。

  回忆这悲壮过往,如今,已届古稀的朱志杰泣声放悲。

  在闽采访的日子里,烈士朱华的名字时常令我们震撼,我们甚至为自己身为霍州人,又是新闻工作者却鲜知这个人、这件事而羞愧难当。

  回霍后第二天,在市档案局负责人办公室,我们约谈了朱志杰。而这次见面,徒增了一份敬重。

  采访是在沉闷的气氛中进行的。朱华牺牲后,返回霍州的母子3人相依为命,母亲由于巨大打击,精神恍惚,近乎崩溃。

  1962年,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在沿海掀起波浪远。在福建的成波平、段英力给朱华遗孀及子女写信,建议他们迁回朱华的遗骨。

  这年,朱志杰16岁,要去福建,连车费都没有,听人说民政局管这个事,他找到民政局,想要钱去福州,民政局一位姓郝的干部让他去车站问车费多少钱,他至今仍清楚的记得37.6元,对方给了他80元。

  在福州,他与同行的舅舅受到了极为热情的招待。连江县书记、县长及南下霍州籍干部轮流接待,连江县政府以路费、抚恤费名义发给他们800元钱。他们又去朱华战斗牺牲的官坂寻访,当地人把朱华带领群众打出的井围起来,用于纪念。人们见到他都纷纷诉说着对朱华的怀念之情。

  一个月后,他们迎回了朱华的遗骨。(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