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簸箕村的琴棋书画

2019-10-20 11:57:28 来源:临汾新闻网

簸箕村的琴棋书画

□ 韩 斌

  国庆节前夕,我走进中国传统村落韩家庄,寻古探幽看柳编。

  汾河西畔的韩家庄,是洪洞县一个大村古村,有簸箕之乡的雅号,又有簸箕村的俗称。千年传统柳编业,相传与舜耕历山、尧王访贤有故事,同古典鼓乐威风锣鼓诞生有缘分。传说神奇,令人向往。

  谁料,在老宅深巷里,却巧遇文人四友。意外欣喜,别有情趣,格外文化!

  正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村琴悠悠

  元代菩萨庙,在簸箕村南。琴声悠悠,旋律很熟悉,从那厢飘来。循声而去,琴声歌声是从庙西侧老宅门里飞出来的。

  宅院里,五位夕阳红,五面小红旗,载歌载舞。一位夕阳红演奏小提琴,看一眼谱架,又同表演者交流,眼神示意再示意,队形变换又变换,琴声悠悠领,舞袖步步齐。脚下一方地毯,铺到菜畦旁。西红柿几架,果累累,大葱两沟,绿汪汪。

  手王莲英,小学二年级辍学,乘着改革春潮,涌进临汾古城,文化宫门前摆饭摊。置了房子买了车,她不满足,走进老年大学当学生,认识了简谱、五线谱,买了心仪小提琴,圆了儿时音乐梦。进市里,古城公园同学合奏。回村里,自家小院关门独练。

  琴声关不住,循声踏歌来。王莲英奏琴,五邻居唱歌,排练女声小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坡下深井正钻,村中老路新修,井出水路竣工,庆贺演出,准备首场登台。

  蓝色地毯、五星红旗、金丝绒连衣裙演出服,都是王莲英私房钱网上购买。演出服初次上身,老姐妹们哟,比穿嫁衣还要兴奋,转转抖抖,摸摸闻闻。梁小欧突然尖叫:“我闻见了那股味儿!”石小军一愣,心领神会:“对,我也闻见了!”王莲英笑了,弹了一下琴,弦外之音都能听懂。“哈哈!哈哈哈!”你笑弯了腰,她笑出了泪。三个婆娘一台戏,农家小院也欢乐!

  男人,十个有八个是柳匠,柳匠身上柳味浓。初闻睡不好,久闻睡得香,不闻睡不着——簸箕村的媳妇,共有的体会,共有的趣话。

  正是:颂歌赞词唱祖国簸箕情深,和弦谐韵报乡梓故土恩厚。

  乡棋步步

  当头炮一响,盘头马便上。放下锄把,拈起棋子,三局二胜,轮番上阵。饭时已过,仍在拼杀,学会下棋不嫌饭迟也。

  全村一盘棋,再难不散离。初在村口玉皇楼洞里摆阵,重修古楼时,移兵张月喜家福字门庭对弈。门庭被新买的卧车攻占,成了车库,只得移营再战。楚河里的常客韩生银,曾过鸭绿江,真炮轰美帝,86岁的功臣说:“先在我门外凑合两天?”汉界旁的老手张青富,信用社里数过钱,运钞押车带过枪,86岁的乡贤说:“搬到我院里也行,别心多。”74岁的老支书韩北元说:“我院里吧,我院里静。”

  年近古稀的李天兰,临汾城里开过中介公司,交给儿子打理退休赋闲。在城时,平阳广场棋摊杀两盘,回村里,编簸箕的发小来两局。李天兰动了心思,老搬家不是常法,得弄个窝。目光转向村西天神庙,一个人悄悄地进去,拔草清场地,搬砖垒棋台。换了大棋子,画了大棋盘,想了想,又买了几个小马扎……

  根据地有了,人来的也多了。下棋的,看棋的,还有一旁讲话的,棋场也是交流场。这里正马踩车,庙外响起炮声。韩北锁问:“谁家又买了小卧车?”出了窨提着簸箕不回家转进庙里来两盘的韩小龙说:“南头一家为了庆祝儿子考上大学呢。”

  正是:堡子窨里编簸箕张张照旧,二郎殿前下象棋局局更新。

  书藏家家

  古香古色老宅门,是前清秀才韩钟灵的旧居,易地重修风采依旧。门楣楹联,经刻卷雕,书香浓郁。

  宅门连着厢房,厢房挂着图书馆铜匾。图书室里,书册满柜,读者几位,静静阅览,面前铺展一本同样的书:《韩家庄村志》,这是8月下旬才出版的新书。管理员为一位邻村读者,细细解说柳编一卷。

  管理员叫李兴才,40来岁,高级电工,四邻八乡,揽活安装。羞羞答答,将顺口溜《古村贤人多》,托人转给村志编辑,与村人韩三穴的顺口溜《唱戏》、张玉桐的追忆《老拳师张秀德》、韩北元的《打井记》等篇,一起收编入卷。以文会友,李兴才亦成为村志编辑部新人。爬房上厦,觅梁上字墨。上网连群,征古件文物。沿门逐户,核实户主名字数目。自费自理,临汾印刷勘错纠正。不怕苦不畏难,虚心学抢着干。

  《韩家庄村志》是古村头一部村志,精装本厚厚一册,掂一掂三斤来重,被有关部门和多家单位收藏。家家写进志中,户户都有位置。村里事,村人写,写村人,村人读。一户一册,赠书于民,藏书于民。洪洞县图书馆设分馆于村,聘李兴才为管理员,热心公益,激情愈高。

  图书管理员,也问柳编事。村里柳编培训20天,市里大赛拿金奖。传统柳编声名鹊起,时尚新款观念更新。李兴才说:“在省商务厅上班的韩国平昨晚归来,他爱人也操心,为老家的簸箕挤进出口博览会,争取摊位,信心十足。”

  正是:柳编岁岁步步高,志写家家代代传。

  画庆岁岁

  簸箕村北翼,长巷深处,是一座五孔砖窑院。院中一棵枣树,青枣累累,泛白向红。窗前一株石榴,石榴红了,满树一颗。无丝竹乱耳,无鸡犬闹心,安静馨谧,人称“书院”。

  进到窑里,四周悬字画,多种字体。前面炕上,铺着粗布格格单, 炕后面,置一写字台,韩生执笔正写锣鼓老谱。笔架一侧,靠墙一支红缨长矛,格外醒目。忽见客来,他喜呼妻子:“快!好月饼、好苹果端上来。”

  韩生姓王,年过半百,敦敦实实,满面红润。画作少见,书法闻名。古楼老庙贴着,舞台学校挂着。结婚喜帖,殡葬挽幛,新年春联,也请他编写。洪洞“三月三接姑姑”民俗走亲活动,国家级非遗项目,韩家庄是必经之地,又是舜舅舅家门,迎送庆典格外隆重。单说标语,五颜六色,一街两行,竖贴横挂,皆由他来,勿用吩咐,三天之前编妥,两天之前写妥,前之一天贴妥。年年如此,岁岁更新。

  问起红缨长矛,王韩生说:“爷爷十八般兵器通有皆会,只有这一件,连套路传给父亲,又传到我辈。写字困了,操枪练练,换换脑子。”

  我转问村人:“韩生明明写的是字,你们何以称画?”村人佩服,语重心长:“字中带画,画中有字,龙飞凤舞,比画儿还好看,我们喜欢。”

  王韩生为村志题词:簸箕之乡。给学生授书法,聘为教师。洪洞县、临汾市书法协会,接纳他为会员,有多件作品获市省级、国家级奖项。村志人物卷中,名列一条介绍。

  编过簸箕、握过镢把的粗手,落笔透纸,入木三分;习过金枪、练过通背拳的铁掌,执鞭轻灵,融会贯通。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武兼修,相得益彰。一代农夫,敢比大家!

  正是:笔蘸诗情乡情长吟岁月,字著画意民意大写春秋。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