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史话(二十二)

2017-06-01 19:01:1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作者乔忠延

  治理洪水与划定九州

  韩非子这样评价大禹:“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肱,胫不出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也。”耒锸是掘土用的工具。股是大腿,胫是小腿。是说大禹手拿工具,干在众人的前头,腿上磨擦得连汗毛也长不出来,即是被俘虏的奴隶也不过就这么辛苦罢了。《尸子》也记载:大禹“手不爪,胫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试想,一位带领天下人治水的统帅都这么卖力,别的人还有什么苦不能吃?英雄的大禹带着英雄的治水大军舍身忘己,艰苦奋斗,治理出一条又一条河道,地上百流入海,天下万民乐业,百姓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治理洪水在中国历史上还有特别的意义,那就是紧接着的划定九州。即根据洪水消退后的地理状况,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这九州。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划定九州在中国历史上又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它标志着一个决定性的转变,即由氏族部落式的管理,转变为行政区划格局的管理。

  从《尚书·禹贡》中可以看到当时设立贡赋的情形,即根据各地土地的颜色和性状,将九州的土壤分为白壤、黑坟、赤埴坟、涂泥、青黎、黄壤、白坟、坟垆等类别,并以此为基础确定贡赋多少。这种区别对待的方式,至今也不失为管理良策。我们选看两节: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这两节的意思是,九州由此统一了:四方的土地都已经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都伐木修路可以通行了,九条河流都疏通了水源,九个湖泽都修筑了堤防,四海之内进贡的道路都畅通无阻了。水火金木土谷六府都治理得很好,各处的土地都要征收赋税,并且规定慎重征取财物赋税,都要根据土地的上中下三等来确定它。中央之国赏赐土地和姓氏给诸候,敬重以德行为先,又不违抗措施的贤人。

  国都以外五百里叫做甸服。离国都最近的一百里缴纳连秆的禾;二百里的缴纳禾穗;三百里的缴纳带壳的谷;四百里的缴纳粗米;五百里的缴纳精米。

  由此不难看出,《尚书·禹贡》首先根据各州土质状况,区别对待,确定了不同贡赋。继而,对缴纳贡赋的物品也做了具体认定。之所以“离国都最近的一百里缴纳连秆的禾;二百里的缴纳禾穗;三百里的缴纳带壳的谷;四百里的缴纳粗米;五百里的缴纳精米”,是因为国都的人既要吃饭,还要有柴烧才能煮熟饭;国都的人既要自己生活,还要有秸秆饲养牲畜。所以,远的地方因为携带不方便只交精米,而最近的地方要交带杆的粟禾。合理性带来了可行性,中国的赋税就在这样的良好开端中推广开来。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