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忠延
晋文公称霸诸侯
对待以往的旧臣,晋文公不计前嫌,继续任用。对背逆过自己的人他也宽恕,重新启用。流亡时,重耳一行之所以能沦落到讨饭的地步,全怪头须。他看见重耳归国无望,便携带着银两偷跑了。按说,对这样见利忘义的小人应该立即正法,就地诛杀。晋文公没有这样做,谅解了头须的过错,还让头须为自己驾着车在城中漫游。这一来,百姓大夫都明白晋文公大度宽怀,可以安心地生活供职了。
社会稳定后,晋文公如何运筹国事?《国语·晋语四》写道:公属百官,赋职任功。弃责薄敛,施舍分寡。
救乏振滞,匡困资无。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懋穑劝分,省用足财。利器明德,以厚民性。举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类。昭旧族,爱亲戚,明贤良,尊贵宠,赏功劳,事耈老,礼宾旅,友故旧……”可以说,他通盘考虑,关注到社会各个层次的生存发展。既重视农业耕种,也重视商业流通;既重视发展经济,也重视勤俭节约;既重视百姓生活,也重视弱势人众。晋国很快出现了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盛景。
就在晋国社会稳定,民生殷实的时候,周襄王却被驱逐出了国都。其时,虽然周王朝已经衰微,但是,周襄王仍然是主管诸侯的天子,天下还是少不了这个幌子的。既然这个幌子有用,就有人想当这个幌子。周襄王的异母兄弟大叔带跳出来争夺天子的位子,发动叛乱,将周襄王赶到了郑国。
晋文公抓住这个机遇,派出两支大军声援天子,一路围攻大叔带,将其击败,俘杀,平息了内乱;一路前往郑国,护送周襄王归都。经过一个多月的征战,安定了周朝王室。周襄王大为感动,设宴款待文公,除赐给大量金帛外,还把温、原、阳樊、攒矛四个地方划归晋国。
晋国领地从此扩展到太行山以东地区。其实,这次勤王晋国扩大不仅是地盘,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声望。晋国以一国之军迅速平息叛乱,威望大为提高。这为晋国称霸奠定了基础,但还不是霸主。要成为霸主,还有新的争夺。争夺的对象是当时实力最强的楚国。
晋文公不会向楚国挑衅,因为流亡时他在楚国受到礼遇。不过,晋国和楚国还是斗起来了,争斗的起因是宋国。宋国原先归顺楚国,晋国强大后宋国亲晋疏楚,引起楚国不满,发兵大举进攻。宋国因亲晋惹起祸事,晋国应出兵救宋,可晋文公不愿意和楚国兵戎相见。于是,就派兵攻打曹国和卫国,这两个国家都是楚国大旗下的盟员国。晋兵攻击,楚军理应还击,如此一来,便解了宋国之围。偏偏楚国围定宋国,誓不撤兵,眼看着晋国就要灭掉曹国和卫国也见死不救,逼着晋国和楚国交战。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