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忠延
介子推避世隐居
在中国的隐士之中,介子推不是最早的,却可以说是结局最悲壮的。
介子推是重耳逃国团队的一员。这个团队的主要成员有5人,一说是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介子推。也有说是赵衰、狐偃、贾佗、魏武子和介子推的。不论哪种说法,介子推都是其中之一。关于介子推的事迹,前面我们曾经提到。他追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
更为重要的是,在重耳饿得饥肠辘辘,几乎晕厥时,介子推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块,熬成肉汤,端给他食用。重耳狼吞虎咽下去,一问才知道实情,感动得热泪盈眶。
重耳归国为君后,当然应该赏赐这样忠诚于自己的人。可是,成为晋文公的重耳偏偏冷待了介子推。
从史书记载看,跟随逃国的人都受到了赏赐,功劳大的封给城邑,功劳小的封给爵位,唯有介子推什么也没有得到。晋文公在历史上名声很好,不报答介子推的大恩实在不应当。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给出的说法是,晋文公还没有赏赐完毕,就得知周襄王弟弟王子带作乱的消息。天子外逃,国家动乱,事情紧急,因此晋文公放下赏封之事,带领兵士开赴前线,勤王平乱。
这一来,介子推受了冷落。
这个说法确有道理,完全可以替晋文公遮掩失误。不过,智者千虑也有一失,大可不必为之开脱。
介子推没有计较这种不公,母亲却觉得有点亏待儿子。他给母亲解释,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我忠心追随发自本心,没有贪图富贵的意思。而且,对于狐偃贪图利益的做法甚为不屑。
这就需要说说狐偃的行为。
当初,秦穆公大军送重耳归国,到了黄河边,随从将用过的旧物一件一件往船上搬,重耳则不以为然地说,归国为君,什么宝物没有,何必再要那些破东西。话音刚落,就有人放声大哭,边哭边说,今日扔掉旧物,明天就该抛弃我们这些旧人了。重耳马上醒悟,赶紧帮助将旧物全部搬上船。那位放声大哭的人就是狐偃。介子推认为狐偃这是贪天之功为己有,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想避居深山,母亲同意儿子的决定。
于是,他背着母亲离开闹市,隐居到绵山深处。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