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编是我国北方的一种民间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起源于周朝,始兴于明代,再兴于清代。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
唐代,柳箱已很著名。宋代,人们取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箧”。
蒲县柳编技艺精湛、造型质朴,是柳编工艺中的名品。柳编制作艺人以当地特有的优质柳条为原料,经过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缠编等多种编织技艺,制成民间非常实用的生活用品,如柳条箱(包)、饭篮、菜篮(圆、椭圆)、笊篱(zhào.
lí)、针线笸箩、炕席、苇箔、桌椅、飞禽、走兽等。
蒲县编织业历史悠久,其中,尤以黑龙关镇编织较为有名。筐子、挎篓、笼驮、笸篮、篮子还算粗活,会编织的人很多。
其中,黑龙关镇黄家庄桦树凹的高小摞编的筐子出手最快,编得细密结实,样式美观,方圆百里无人不晓。
柳沟村的席保贵人称柳活大王,他从育柳丛、割柳条、蒸柳条、剥柳皮、输柳活一概精通,编出的笸箩、簸箕、圆子、圪捞,结实、美观,很受人们喜欢。
蒲县的柳编主要分布于昕水河流域周边,过去,一到汛期,农田常遭水淹,而柳条不怕涝,易生长,农民用它编成柳制品,聊补生活,在农村的许多生产生活工具历来依靠柳编、条编。
柳编技艺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每件工艺品的创作过程与流传过程,是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与一般的传统艺术相比,柳编造型观念的主观性更加突出,是民间实用技术和民间工艺美术的有机结合,也是实用性与审美的有机结合。
据《临汾非遗名录》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