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洪洞县龙马乡景村西堡子有一座三官庙,据该村村民冯吉贵描述,这里有一块石碑与众不同。近日,记者驱车来到景村三官庙,见到了那块奇怪的石碑,碑文上记载的是当时捐盖庙宇的商户名称,这些商户大多是京都的商铺名称,可见当时这三官庙是何等热闹,而且这店铺名称与今人开店名称颇为相似。
这座三官庙位于景村的西北角,建庙年代不详,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前后间有隔墙和中门,神像在后间,南面有戏台(已毁,庙尚在),神像毁于1964年。目前,庙内有两块石碑尚在,一块为清乾隆十八年(1794年)而立;另一块为嘉庆十七年(1813年)因重修而立。
嘉庆十七年的石碑依稀能辨认出文字,这块碑额为“万善同归”,碑的内容为:四外客商捐施资财补殿宇金粧碑。碑文有“四外客商,捐施资财”,其中京都店铺施银的有17家,它们是:光裕堂、雨香堂、王怡悦堂、仁义号、西大有号、国宝斋、洪兴号、永庆号、体合堂、庆和酒店、永益酒店、聚隆酒店、隆源酒店、聚源酒店、瑞庆酒店、德庆酒店、聚和酒店。
为何这些捐资者多是京都客商?三官庙为何有这么大的名气?如果说从占地面积及规模,三官庙只能排本村第八九位,其他庙宇的建庙和修庙布施者均为方圆各村村社及乡民,而三官庙修葺的布施者却是京都客商。据冯吉贵回忆,小时候听老辈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清朝时,这里有一户郑姓人家住在三官庙东侧。这户人家开了一个大染坊进行布匹漂染,染坊为一个大院子,东西两面各有几十间房子为漂染和晾晒作坊。雇工几十人,另外在其他城市里还有织造坊。由于郑家有这么大规模的漂染坊,免不了在生意场上互相交易,四方商贾人来人往、吃住宴请,因此与饭店、酒楼也都有了生意上的来往。位于西堡子的三官庙在修葺神像时,大家上桌布施,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可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商号的名字几乎和现代商号名字无异,都很高雅,从此也可联想到清朝繁荣时期的晋商在偏僻小村的触角和缩影。(王隰斌 遆红戎)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