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眼中的父亲李佩璋

2013-07-29 08:24:0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人物名片

李佩璋,曾化名石友玉,1915年出生于运城市闻喜县。1934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闻喜县五区党组织创始人之一。后来作为南下干部到四川参加工作,一干就是20年。1979年被调回临汾,任临汾地区财政局副局长,直至1983年离休。

2013年7月15日,在6个儿女的祝福下,李佩璋在临汾过了生日。一时之间,这位五世同堂的老红军成为临汾街头巷尾的美谈。

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本报记者走进老红军李佩璋家中,一睹老人的风采,同时聆听在儿女心中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我们的老父亲

“我的父亲耳朵听不见,眼睛也看不清,你们的采访怕是不好做啊。”在李佩璋家中,他的小儿子李新建告诉记者,父亲年事已高,想要完完整整地进行采访,怕是很不容易。

记者不甘心地坐在老人身边,大声向他问好,希望可以就此展开采访。可是老人却答非所问地向记者介绍起了他的曾孙女,然后又挨个说起了自己的儿女。看着老人一脸深情,记者有些无奈,莫非今日的采访终究无法进行?

就在此时,李佩璋的二女儿突然说了一句:父亲一辈子都在忙革命、忙建设,对子女的照顾实在太少,所以他才会带着愧疚的神情介绍我们。”听完这句话让人心中一沉,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对于一个戎马半生的老军人来说,革命岁月中,照顾家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那么在儿女心中,李佩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丢钢笔受委屈

1947年,李佩璋作为南下干部,在四川参加地方工作,这一干就是20多年。他的小女儿石丽英就出生在四川。“我是在四川长大的,后来没有陪父亲回山西,留在四川工作和生活。”现在已经61岁的石丽英说,虽然从小长在父亲的身边,但并没有享受干部子女的特殊待遇。

“父亲曾经送给我一支钢笔,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价值是不菲的,这支钢笔是父亲从战场上缴获的,希望我可以好好念书。”石丽英说,可惜这支钢笔并没有用多长时间,就被人偷走了。

“当时我在宜宾上学,父亲在泸州工作,我刚拿上钢笔的时候,心中非常开心,却不知道被身边的同学惦记上了,后来趁我不注意,悄悄拿走了。”石丽英说,她后来知道是谁拿走了钢笔,就跑到同学家去要,可是同学却仗着家里大人在,打死也不承认。

“我当时满肚子的委屈,就想如果父亲在身边,陪我一起去,就不怕那家人了。那一刻我就好像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只能委屈地流着泪离开。”石丽英说,后来父亲知道了这件事,并没有说什么,因为他压根没有时间操心儿女的事,用他的话来说,新中国刚刚成立,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哪里有时间管这些琐事。

时至今日,丢失钢笔的委屈,在石丽英的眼中,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故事,但在李佩璋心中,却又是一道无法抹平的伤痕。“父亲后来一次次地说,小时候委屈我了,虽然没有明确说钢笔的事,但我知道,其实他一直关心我,只是他没有时间管我,我不在乎,因为我有一个英雄般的父亲,这比什么都重要。”石丽英说。

曾被父亲丢弃

李佩璋曾化名石友玉,现在他的4个女儿全都姓石,两个儿子姓李。69岁的二女儿石爱英说,她曾被父亲丢弃过,不过,她一点儿都不怨恨父亲,因为在党的事业和自我家庭面前,父亲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1946年,我只有几岁,那时候父亲已是解放区的一名干部,但具体职位我不知道,那时候抗日刚胜利,蒋介石撕毁了停战协议,胡宗南向解放区进攻,父亲奉命向阳城撤退。”石爱英说,撤退途中,母亲负了伤,带着大姐骑着马和通信员先走,父亲则带着她和几名战士断后。

“走到绛县时,我们碰上了敌人,父亲应战时,把我丢在了战场上,后来我长大了听别人说,当时战士们要找我,父亲却制止了,带着队伍到阳城跟母亲会合。”石爱英说,她当时什么都不知道,丢失后做了什么,在哪里居住都忘记了。一年后,队伍打回了晋南,准备解放临汾时,祖父才沿着当时撤退的路线慢慢寻找,最后终于找到了她,给当时养育了她一年的人家留下了一份重重的谢礼。

“被丢弃这件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忘记了,父亲也始终没有在我面前提起过,我以为他也忘了。但是后来他离休了,就开始回忆曾经,有几次突然说起这件事,他的眼泪直流。”石爱英说,知道父亲心中始终没有放下这件事,也知道父亲带有愧疚,可她真的从没有怨过父亲,因为她理解父亲。只是这份愧疚,却始终伴随着老人,怕是永远都不能消散。

传承革命精神

李佩璋的小儿子李新建出生在1954年,相对于哥哥姐姐们来说,他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作为最小的儿子,自然也得到了父亲最多的疼爱。“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按照哥哥姐姐的说法,我是家里最享福的人,可是我知道,其实像我们这样的革命家庭,从没有享福这一说,我们终究要沿着父亲的步伐,传承他的革命精神。”李新建说,家中有一条绿色的军毯,它的来历颇为特殊,因为它代表着父亲革命精神的传承。

1949年8月,李佩璋在山西太谷县参加一场动员大会时,领到了一条美军装备的绿色军毯。后来,这条军毯伴随着李佩璋走南闯北,始终没有丢弃,就算在四川有了家,这条军毯也没有退休,始终伴随着李佩璋。“在我们儿女看来,这条军毯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是父辈教育子女要艰苦奋斗的证物。”李新建说,受父亲的影响,他成年后,就到部队参了军,临走前,父亲用那条军毯给他打了背包,叮嘱一定要当个好兵,一定不能给自家人丢脸。

当兵数年,那条绿军毯始终被李新建保存着,虽然部队给他配置了更好的羊毛毯,但他始终没有把绿军毯收起来。“这条军毯是父亲送给我的,不是让我抵御寒冷,而是让我传承革命精神,我没有忘记父亲的叮嘱,也没有给他丢脸。”李新建说,后来他将绿军毯送给了女儿,女儿在参加学校军训时,还用过它。

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一条小小的绿军毯,将革命精神传承给了几代人。记者 苏亚兵 杨全

     

责任编辑:高卓然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