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您将要离开韩城,总得给乡亲们留个念想吧。”我两手空空,孑然一身,没有东西可送给你们。”……近日,洪洞县堤村乡古稀老人马应运向记者讲述了平阳历史文化名人张瑞玑的生平故事。
韩城鼓楼遗靴
张瑞玑系洪洞县赵城镇西街人氏。时光回到20世纪初,1908年的春天,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中进士的张瑞玑在韩城任知县两年有余,奉调准备前往兴平任职。他在整理行装准备动身时,听到县衙门外急促的脚步声和许多百姓的喊叫声。这一年他36岁。
他推开门想看个究竟,只见从外面进来十几个认识和不认识的乡民,为首的那位胸前捧着一双崭新的靴子。张瑞玑疑惑地看着他们。捧靴子的那位乡民说,乡民们感激张大老爷两年来的恩德,专门赶制了这双新靴,务请张大老爷临走前穿上,把换下的旧靴留给他们作个纪念。
张瑞玑拗不过眼前这些憨直忠恳的乡民,但他到底也不明白,乡民们将怎样搁存他这双靴子。
到兴平不久,张瑞玑就听人说,他那双旧靴子已被陈列在韩城中心的鼓楼上,供人瞻仰。靴上标有“知县张瑞玑之遗靴”的字样,陈列于韩城鼓楼上,以示纪念。关于这段佳话,现存张瑞玑几百篇诗文中只字未提。但据其外孙王作霖先生的记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拜访过考古文物专家、陕西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贺样诚先生,了解先外祖张瑞玑的生平。贺老先生年近八十,韩城人,少年时他曾亲眼见过陈列在城中鼓楼上的张瑞玑‘遗靴”。王作霖先生把韩城乡民这种情感化的纪念方式归结为传统的“怀念清官”,当然是对的。据记载,张瑞玑以进士出身宦秦10年,先后在韩城、兴平、长安、临渝咸宁五县任知县。在任期间,他为官清廉、断案公正、体恤民情、不避权贵、敢作敢为,被称为清末廉吏。宣统二年(1911年),西安商人因苛征罢市,巡抚派人调解未果,乃函邀张瑞玑帮助,经他数言相劝,商人即行复市,巡抚叹曰:余堂堂巡抚反不及一县令耶。”
赵城南门瓮城铸铁人
“古有白铁铸佞臣,后有瑞玑铸铁人。”说起张瑞玑为官轶事,可谓件件称奇,赵城的历史上就流传过不少这样的故事。经历过辛亥革命那段历史的老人,口口相传了几辈人的“张瑞玑南门瓮城铸铁人”,是讲的最多的故事。
马应运向记者回忆起他所听到的故事: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大地动乱不已,张瑞玑身为清朝官员却心知清政府腐败不堪,寄希望于辛亥革命能够改变当时态势,同盟会成立就积极响应起义。
不得不说“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袁世凯却酝酿称帝,在一步步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纵容手下抢夺民脂民膏,卢永祥奉命袁世凯从娘子关一路南下“抢劫”,打到赵城,至赵城于水火之中。
“一朝天子一朝臣”,张瑞玑身为赵城一方父母官,爱惜百姓,不耻袁世凯的行径,小小一县令竟敢骂当权者袁世凯,还骂袁氏心腹卢永祥为“袁氏走狗”。更甚者,命人按卢永祥的样子铸了一个同样的铁人(暗喻当年“白铁铸佞臣”的秦桧)立于南门瓮城,遭千人唾万人骂。百姓无不乐道,就连不常路过的外村人也赶来泄愤。因为十里八乡百姓都不耻卢永祥的行径,很快铸铁人遭人骂的事情传到卢永祥耳朵里,他暴跳如雷,当时卢永祥位居南方督省高位,他哪能受得了这个刺激,赶紧派手下叱令张瑞玑处理掉铁人。张瑞玑当然不肯,卢永祥手下再怎么威逼利诱也没能让他妥协,后来卢永祥自己派人毁掉铁人,悻悻离开。有民众不平,建议张瑞玑再铸铁人,张瑞玑笑谈不用:已达到当初目的,给了这些强盗一个教训。”其后的时间里,张瑞玑更义正辞严致袁世凯两书,置生死于不顾抵制曹锟贿选、斥卢永祥军之土匪行径,及反对帝党分子沈铭昌长晋,与当权者辩争而毫无惧色。他身上流露出正义正直之士的品格和胆气,名重一时,长令后人钦敬。
万卷藏书“谁园”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张瑞玑为官多年,早已看透封建统治阶级的昏庸,对做清政府的官没有了那份热情。当时政府给他山西省长的高位他也毅然辞任,回家当“书匠”,致力于研究书籍。
张瑞玑是个爱书惜书的人。据传闻,在那个动乱年代,不想同流合污的张瑞玑得罪了当权者,知道可能会遭抄家之灾,心知自己为官多年却也不多拿百姓一粒米,并无多少家当可抄,只有视为生命的书籍是他的全部“宝贝”,他只把书籍迅速转移到西山好义村,其他并无所取,爱书惜书可见一斑。
在人们都攒真黄金的时候,张瑞玑攒的却是“黄金屋”——十万藏书楼。因为爱书惜书,无论时局怎样变动都改变不了张瑞玑爱书的心。他藏书很多,为官多年却也是乐于此道,每到一地都以重金购得许多古兵书,最为让他珍藏的是竹简《孙武兵法》82篇,后由其父张联甲书理成册。
“谁园”就是为张瑞玑读书和藏书之所,他曾说:吾建此园,不知身后此园将归谁所有,故名之为‘谁园’。”张瑞玑一生收藏图书近10余万卷,书画作品数百种,但是在身后流落颇多。10万卷藏书在解放后悉捐赠给山西省图书馆收藏(一说为15万卷)。
张瑞玑爱书,也爱诗,但自己所作诗篇存留较少,只有300多首,却多有佳作,后人编有《张瑞玑文集》。读张瑞玑诗,除感受其壮志豪情和凛然正气而令人振奋外,又是一种极好的艺术享受。
晒书智躲匪劫
虽说张瑞玑爱书,但不是“书呆子”,却也借书救过自己的命。
张瑞玑做官的那个年代正值政治变动时期,社会动乱,土匪盗贼猖獗。有一次,张瑞玑独自出门办事,自知两袖清风并无遭人窥伺之财物,行李中悉数带了自己收集的书籍赶路,以为一路会平静度过。没曾想中途路遇土匪,土匪却也认出张瑞玑,知道他曾为大官,土匪只知其人却不了解他是个“清”官,实际并无利可图。但一想为官者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又不知张瑞玑背包里藏着的实为书籍,以为是财物,遂起歹心。张瑞玑感到形势不妙,一时不知如何应对。转念一想,知道这群土匪是为钱财而来,如果让土匪知道自己并无抢劫价值可能会免遭伤害。于是,没等土匪走近,他假装没看见别人,只是停下脚步,假借休息的空挡把自己所带行李全部拿出来,并且把藏书全部拿出来晾晒,这样一来,满满的行李也尽数展现,土匪看见知道没有钱财可以抢夺,就没有去伤害这个“穷”官,悻悻离开,张瑞玑也因自己的机智免遭伤害。
说起名人张瑞玑,赵城人均竖起拇指称赞,不仅学识高,爱书法,他也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在山西任职时创办过报纸,办过学校,为教育也贡献过一份光热。
马应运告诉记者,民间还流传着一句话:山西出名靠傅山,瑞玑让赵城扬名。”张瑞玑是赵城人的骄傲,也是全国的名人。
■相关链接:
张瑞玑(1872—1928),字衡玉,人称老衡。洪洞县赵城镇西街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在清政府军机处供过职。三十二年(1906年)后,曾在陕西韩城、兴平、临潼、咸宁、长安等县任知县。辛亥革命时,加入同盟会,曾任民国国会参议员、总统府顾问。他不畏权贵,为反袁斗士。一生廉于吏、精于诗、妙于文、工于书画,自谓“字不如画,画不如诗,诗不如人。”有《谁园集》行世。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思想家、书法家,山西太原人。他是著名的学者,哲学、医学、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无所不通。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傅青主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在当时有“医圣”之名。
记者 王隰斌 遆红戎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