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几经周折,记者终于联系到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的洪玉丹,通过网络视频结识了这位“传奇”女孩,探访了这位“自强之星”酸甜苦辣的故事。
贫苦家境 她用坚毅面对挑战
“我1989年出生在翼城县的洞洼村,那是一个除了山还是山、满目苍凉的偏僻小山村,就跟电视剧《走西口》里杀虎口的场景差不多,有点原始和荒凉。”洪玉丹打开了话匣子。
洪玉丹的父亲是浙江人,母亲是陕西人,他们在打工途中相识。由于父母都是在外打工且辗转到洞洼村的外乡人,所以他们没有自留地,没有自己的房子,也没有亲戚、朋友。一家人以每年200多块钱的房费租住在两孔破旧窑洞里。
“没有出事之前,我家虽住在窑洞里,可是从未间断过客人来访。”洪玉丹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当时,她的父亲是一个铁矿的包工头,家中经济收入稳定,虽然洪玉丹兄妹5个,但两个哥哥很小便独立生活不在父母身边了。在家中,她像小公主一样,无论精神还是物质方面,都可以得到她想要的一切,她的生活充满了欢笑与快乐。
“在我6岁那年,父亲因工作上的事与人发生纠纷,酒后失手酿成了一场血案,被判刑15年。”洪玉丹有些哽咽。突如其来的变故,把原本幸福的家庭推上了不幸的悬崖。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父亲出事后,村里人看洪玉丹一家人的眼光也变了,大家避瘟疫一样躲着他们,年幼的洪玉丹和弟弟在上学时也经常被小朋友欺负,甚至被赶出学校,他们像受了惊吓的小鸟一样,只能悄悄地在家里努力学习。
“母亲是一个温柔和善的人,因为承受不了压力,她曾试图想 过自杀,是我和弟弟把她从茫然中唤醒,变的理智起来。那段时间,我们过的不知道是白天还是黑夜,天天抱头痛哭。看着妈妈弱的身体,我内心暗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以保护妈妈,不让她再受到任何伤害。”洪玉丹说到这里,声音变得低沉而坚定。正是因为这太多的纠葛,洪玉丹从小便养成一个习惯:坦然面对现实,只记忆一些美好的事情。
求学路上 她用知识改变命运
小学三年级以前,洪玉丹在洞洼村上课,四年级时,学校因为种种原因难以支撑下去,她只好每天很早起床,背着馒头和咸菜,到四五里地外的老官庄走读。小学毕业后,她虽然考上了县里的初中,但考虑到费用问题,她最终还是决定留在老官庄就读。
“记得当时,家里连一个星期10块钱的生活费都拿不出来,很多次我饿得肚子疼。有时看见同学们在家里带的馒头长毛被扔到垃圾桶里,我就趁人不注意时偷偷偷起来,扒了皮吃。这事,我从没跟别人说起过。”说到此,洪玉丹似乎已不愿再回忆起那些辛酸的往事。
初中毕业后,洪玉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翼城县三中。“当时除了我妈,所有人都不支持我上高中,很多人到我家来提亲,他们都觉得上学没用,尤其是女孩子。村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男孩是建设银行,女孩是招商银行’。”但她不愿意打碎自己的梦想,她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条。
高中期间,洪玉丹是学校的尖子生,老师们得知她家的情况后,对她照顾有加。校长陈州也表示,希望她能安心学习,不要有后顾之忧,甚至连她入学的经费都替她想好了。但,就在高三的关键时期,洪玉丹作出学美术的决定,叫所有人为之一振,很多人都认为,“学习如此优秀的孩子学美术真是太亏了!”洪玉丹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高二刚结束的一次偶然机会,她去画室看别人画画,画 室的老师姚伟让她试试,几乎没有接触过美术的洪玉丹试过“身手”后,得到了姚伟的高度赞许。
或许是不想看他最器重的学生失去机会,姚伟给她买好画板、纸等美术用具,还免了所有的费用。
“姚伟老师总是当着全班100多个学生表扬我有天赋、画得好,说得多了我就真的以为自己是个‘天才’了。”平时,洪玉丹总是抱着兴奋的状态画画,每次画画时激情满怀,越画越有意思。不过,她了解自己的家境,她知道自己赌不起,更输不起。她不敢有丝毫怠慢,不敢浪费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在那年的专业课考试成绩公布后,洪玉丹达到了天津美术学院的录取标准。
同年7月,成绩揭晓,洪玉丹考出了505的高分,收到天津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洪玉丹看到母亲的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她非常欣慰,同时,她的内心也百感交集。要知道,报考天津美院的考生有5万多人,最后仅录取800人,但美术学校的费用是普通院校的两倍。洪玉丹在为自己能成为其中幸运一员感到高兴的同时,看着每年1万多元、对自己来说比天文数字还恐怖的学费差点窒息,她再一次徘徊在崩溃的边缘。为了不让母亲操心,洪玉丹将这份担心藏在了心底。
这时,姚伟主动找到了洪玉丹,希望她可以在暑假期间在美术班当助教,她爽快地答应了。整个假期,她的美术专业不仅有了很大提高,还赚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2500元钱。校长陈州也主动找到了她,将3500元钱的学费送到她手中。2007年9月,洪玉丹拿着多方筹集的学费,走进了她日思夜想的象牙塔。“我特别感谢陈州校长和姚伟老师,是他们在学习上鼓励我、精神上上支我、资金上帮助我,才让我有勇气走到今天。”洪玉丹说。
象牙塔里 她用自强放飞梦想
洪玉丹来到天津后,发现世界如此之大,她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对事物的惊讶和举动时常遭人投来诧异和近似讥讽的目光。“‘Adidas’‘LV’‘nike’……别人随口说出的词汇,在我看来就像‘外星人的话’,显得自己格格不入。不过,我最大的优点是很快就能适应新环境,而且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洪玉丹微笑着说。
美院的学生中,不乏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在他们互相攀比之时,洪玉丹却为了给家庭减轻负担,挣起了生活费。她从自己有限的生活费中挤出100多元,到二手市场买回一辆旧自行车,在刚步入校门时便开始了她“半工半读”的大学生活。
洪玉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马路上发传单。19岁的她手拿一沓厚厚的传单站在大街上,多少有些难为情。她看到前面路口亮起了红灯,就跑上前去给正在等候 红灯的行人散发。“不想活了!”突然,她的身后传来一声刺耳的急刹车和叫骂声,她还没有回过神来,一辆豪华的轿车绕开她急速驶去。几秒钟的时间,洪玉丹的脑海一片空白,很快,她恢复了平静,重新站到街头,学着很多“发单老手”的样子发起了传单。“那时候,我将农村人的身份、大学生的架子统统在脑后。”整整一个下午,她拿到了50元的工钱。
那一晚,洪玉丹打完工已入深夜,在回宿舍的路上,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她骑着自行车飞奔,在下一座桥时,由于斜坡大、路滑,没有把握好方向,人和自行车从桥上飞了下来,被甩出很远。
“我的门牙差点被磕掉,浑身都是血迹,我懵了,吃力地爬起来,推着自行车一瘸一拐地回到宿舍。”为了不让舍友担心,她用衣服把伤口盖住。“那一次摔得很惨,我的腿破了,整个脸都青了,舍友见状劝我去医院,我怕花钱,就咬咬牙笑着说没事。”坚强的洪玉丹咬紧牙忍着剧痛,而正在给她上药的舍友却边上药边哭了起来。
身边的很多人对洪玉丹的行为很不解,每一次,他们在问洪玉丹为什么要这样时,她都会笑着说,她想更好地塑造自己,就像秃鹰为了生存不得不忍受掉肉的痛苦一样而获得新生。她时常告诫自己,在命运的荆棘路上,要时常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在自强的路上,她义无反顾地奔跑着!很快,洪玉丹的事迹传开了,她被评为了2008年度“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得荣誉后,她在学校成立了“自强社”,目的就是让更多生活陷入困顿的人自强起来,让自强的精神延续下去。“我们社的成员都是在贫困生范围内的,或者想要接受更多锻炼的人。”作为社长的她,想得更多的是实际问题,她经常带领那些想要兼职却不知道做什么、也不敢去做的社员们找工作,偶尔还会开一些“大学生如何更好地塑造自己”这样的小型心得研讨会。
“发传单、搞墙绘、卖书、做服 务生、当家教……这些我都做过,最多的时候身兼数职。”洪玉丹说,“每次临近学期末,同学们都开心得不得了,一个比一个回家早,而我总是没有家的概念。”就在同学们都高兴地回家与家人团聚之时,洪玉丹却已为下学年的学费犯起愁来。
2009年春节,洪玉丹留在天津打工赚学费,为了节节开支,她住在学姐的出租房。每天早上5时,她就起床赶往天津站做乘务员;中午,她又得赶回学校附近的一家大酒店做服务生;晚上,她还要给一名学生做两个小时家教。
这是她在那个寒假每天的作息时间表。这个寒假,她挣了3000元。
那一年的除夕夜,洪玉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出租房里,吃着用温水泡的方便面,看着窗外美丽的焰火,她哭了。“一个人在外面过年吃什么无所谓,只是当时特别想家、想想妈。”“虽然背着书包上学在别人眼里看起来是件很平常的事,但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场命运的改革和洗礼。”洪玉丹说,同学们在得知她的经历后,都称她为学校的“大传奇”。
“我现在在在面带几份家教来维持生活,马上就大四了,还是得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业上,准备自己下一步的考研计划,这是我最想要达到的目标。”洪玉丹始终坚信,只要脊梁不弯,就没有扛不起的重担;只要精神不垮,就没有跨不过的难关。被海浪冲击过的鹅卵石会更加的漂亮,在烈火中重生的凤凰也定会额外美丽,经过磨难而蝶变的结局也必将是美好的。
记者感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采访洪玉丹的过程中,我在为这个柔弱女子承受着与她年龄完全不符的磨难感到心酸的同时,更从她的骨子里感受着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她因自强而自立、自信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人生态度,也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楷模。
(记者 卢婷)
来源:临汾日报晚报版
【责任编辑: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