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办公室到田间地头 临汾662个第一书记风采录

2016-03-25 10:09:09 来源:临汾新闻网

精准扶贫到村入户 脱贫攻坚共建小康

——我市“第一书记”风采录

  临汾新闻网讯 编者按

  去年以来,我市根据中央精准扶贫的要求,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662个贫困村任“第一书记”。他们肩负着“第一书记”的职责和农村党建的使命。上任以来,662个贫困村陆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典型,他们不当“做客”、不“镀金”,发挥各自行业优势、专业优势和人脉优势,找准国家政策和地方实际相结合,牵线搭桥,无缝对接,推动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正把扶贫开发的政策支持、智力支持、资金支持、项目支持用在刀刃上,发挥出最大效益。他们投入真感情、俯下身、沉下心,深入一线,迅速实现了工作角色从办公室到田间地头的转换,以村为家,通过与基层干部及农民群众面对面交流,努力跟乡亲们打成一片,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他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发扬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扎根农村,争做精准扶贫的带头人、群众致富的贴心人,为2020年全面脱贫攻坚战发挥着自己的能量,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从今日起本网开设《“第一书记”在一线》专栏,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陆续展示全市涌现出的“第一书记”先进典型,敬请关注……

  记者 郑晓军 刘静 范韶华 杨文婷 王婧(图片为资料片)

 

丹心为民谋发展

——记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驻大宁县曲峨镇道教村“第一书记”冯赟

“第一书记”与村民同劳动

  “通过走访,我了解了道教村、融入了道教村;这个村熟悉了我、也接纳了我。我深感它的苦楚、挣扎与期待,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能加快这一进程。”大宁县曲峨镇道教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冯赟在工作日记中这样写道。

  冯赟系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公务员,作为一名在南方城市成长、生活的年轻干部,他入村后,首先消除了语言交流不畅、生活习惯不同、农村经验不足、扶贫领域不熟等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该村的各项工作中,走遍村中各户,拉家常、话生产、问情况、询建议,带领农民早日致富奔小康,全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学习 适应农村

  在驻村期间,他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学习、补足短板,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自身转变,为顺利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首先是学习理论,包括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和山西最美乡镇干部马健的《小镇故事:一个乡镇长的百姓情怀》等扶贫和农村工作相关书籍,其次是在实践中学,和村民多交流,共同下地收玉米等劳动,熟悉大宁县方言和道教村土话,了解本地农业基本规律,融入当地生活。

  抓好党建 精准扶贫

  冯赟深知,加强党组织建设是“第一书记”的首要任务,也是做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到村之后,他定期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每月至少一次,并对村里的重要工作,制订公平化、透明化,进一步明确支部委员和村委干部职责。

  冯赟在包队干部的具体指导下,和村“两委”通力合作,顺利完成了精准扶贫贫困户建卡立档“回头看”工作。同时,在了解了该村产业发展和多年扶贫工作经验教训后,冯赟重点做好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广泛宣传精准扶贫有关政策,转变部分村民“等、靠、要”的思想。二是推动种植、养殖等产业发展。发挥种植大户的带动示范效应,推动成立果蔬种植合作社,为村民服务,集中购买大棚种植所需物资,提供技术指导,巩固了村里的大棚种植产业。联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带村民代表赴陕西购买樱桃苗子,在原有20亩的基础上再扩大种植40亩。

  为民办事 提升水平

  入村以后,冯赟了解到,村里的管理仍属于传统模式,缺乏精细化等现代化管理思维,他有意识地在各项工作中带着支部和村委干部一起干,多交流新的管理思想和思维方式,努力提高干部的能力和水平。为村集体配备了办公电脑和打印复印一体机,指导干部和年轻人一起工作,开始建立各项电子档案。同时,积极解决村集体和农民关心的各项事情,安装了无线喇叭,解决有线喇叭覆盖面不足的问题;根据村里的良好文化氛围,指导成立了舞蹈队,配备了无线音箱,定时定点活动;维修损坏的路灯,解决因电费不足很少使用的问题,使村里路灯每天定时点亮;开展窝沟封闭等健康宣传;为村里建起太阳能整体浴室,初步缓解农民洗澡难的问题;利用晚上时间帮助农民辅导孩子功课等。

  下一步,冯赟将帮助和指导养殖户们进行网上销售,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电子商务知识,借助网络平台,助推精准扶贫。

 

精细描绘扶贫攻坚蓝图

——记省科技厅驻汾西县团柏乡茶房村“第一书记”彭德全

“第一书记”入户走访

       彭德全,系省科技厅驻汾西县下乡工作队队长,担任团柏乡茶房村“第一书记”以来,紧紧围绕脱贫致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立足实际,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建档立卡 结对帮扶

  按照上级统一部署要求,彭德全组织村“两委”主干,通过召开会议、走村入户访谈、党务村务公开等,摸清了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基本信息,省科技厅与茶房村结对帮扶,科技厅100多名工作人员与茶房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做到了“干部到户、责任到人”。自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开展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彭德全带领村“两委”,配合所在乡党委、政府,宣传培训、民主评议,在评选程序、评选标准、相关信息、档案资料4个关键点上进行回头看,按“八不进”的原则严把贫困户标准,为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省科技厅驻汾西县下乡工作队队长,彭德全组织下乡工作队和省农科院资经所专家们依据科技厅包扶的5个村委的产业现状编制了食用菌、蜜蜂、黄粉虫、玉露香梨、扁桃产业示范项目实施方案,完善了省科技厅农村工作队工作制度,规范了帮扶档案、下乡考核各项内容。

  彭德全采取入户走访、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详细了解了茶房村的自然环境、组织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情况,重点走访了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信访人,访察民情、了解村情、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班子运行情况,找准影响脱贫致富的突出问题,写好了民情日记,选好了工作切入点。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走访和调研,他基本摸清了驻村的相关情况,理清了扶贫思路,并聘请省农科院资经所专家进行总体设计,与村“两委”成员一起,整理编写了驻村6年发展规划,为该村勾勒出了一幅打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美好蓝图。

  发展生产 助力增收

  彭德全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扶贫工作切入点,重点组织实施了茶房村整地改良土地、地沟式蘑菇种植、玉露香梨提质增效项目。平田整地、土壤改良40余亩,改善了耕地质量,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村委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引导村民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并启动实施地沟式菇房食用菌栽培项目,目前该基地已正式投入生产,生产面积2000余㎡,涉及贫困户15户,合作社年产值达15万元;流转栽植玉露香梨千余亩,覆盖茶房村贫困户83户,挂果后农户可分得利润30%,收入远远高于传统玉米种植。同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把脉茶房玉露香梨产业,依托溢泉山生态农牧有限公司,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实施玉露香梨提质增效项目,提高了玉露香梨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谈起下一步计划,彭德全说:“目前已制订好了精准扶贫规划、2016年精准脱贫行动计划、精准脱贫产业实施方案,为的就是不让一户贫困户、一名贫困人口掉队。”

 

尽职尽责 勇于担当

——记省宗教局驻隰县黄土镇黄土村“第一书记”王利平

“第一书记”访问农户

  他衣着朴实,脚上还沾满着乡村的泥土,在他那宽阔的肩膀上,担负着一种重要使命:“‘第一书记’党建的使命、精准扶贫的责任以及维护和谐稳定、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任务,具有强大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坚决打赢新时期扶贫开发攻坚战。”王利平来自山西省宗教局宗教二处的处长,现任隰县黄土村的“第一书记”,自上任以来,他认真履行职责,为该村党建、扶贫、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深受村干部和村民的好评。

  摆正心态 当好参谋

  “从省直机关工作转为在农村工作,角色是如何定位的?”王利平说,担任“第一书记”,就必须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要积极调动村“两委”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来破解难题,推动各项工作。

  对于村里的事务,他常常出点子、想办法,当好参谋助手,把好关,营造与村支书、主任及其他干部的和谐融洽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村领导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切实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

  为民办事 解决难题

  “第一书记”自驻村以来,王利平已深深扎在了“黄土村”,细数入职以来,他积极为民办事,解决村民的难题,受惠人数越来越多。目前,该村实现了小型光伏并网发电,并引进生猪2600头;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对该村主干道进行整修,新修建垃圾池两座;完善了主干道两侧的绿化施工;为了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新建了该村村委大院的宣传标语和村文化墙,处处彰显着浓厚的社会正能量,丰富了广大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对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推进新农村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回头看”中,他积极参与,在对村民进行入户调查、与村民代表座谈了解情况、民主讨论等程序中,做到了客观公正,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力争做到精准。

  勇于担当 精准扶贫

  当好“第一书记”,要有担当意识,要敢于碰硬、敢于负责、不怕批评,不怕矛盾,敢担事、能顶事。要敢于担当,不是乱拍胸脯、乱作主张,更不是飞扬跋扈、盲目蛮干,而是要勇于面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失误,甚至是村干部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从失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在吃一堑中长一智,使他们感到一种温暖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形成自身强大的非权力影响,放大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广大村民的信任和信服。“第一书记”在村里开展工作,不能单打独斗,很多工作最终还是依靠村干部、全体党员、全体村民来组织开展和实施。所有工作都是为了群众,要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要脱贫就要真做事真流汗。

  谈起未来的打算,王利平满怀信心地说:“下一步,将会积极协调省、市、县等相关单位,力争100兆瓦的光伏发电站早日开工建设,使光伏扶贫项目早日产生效益、早日惠及农民。这是我们所期盼的,也是整个黄土人所盼望的。”

 

农民心中的“红枣书记”

——记市委组织部驻永和县阁底乡奇奇里村“第一书记”郭若桥

“第一书记”带领枣农进城卖枣

  27岁的他年轻有为,克服心里的浮躁与寂寞,扎根农村、为民办实事,他就是市委组织部驻永和县阁底乡奇奇里村“第一书记”郭若桥,被当地群众称为农民心中的“红枣书记”。

  翻看郭若桥的工作日记,里面记载着许多他与农民之间的点点滴滴:去年天气寒冷的时候,为解决村里红枣滞销的问题,他带着红枣到市里摆地摊销红枣。当回到村里,农民们早已在寒风中等候多时,有位刘宁富老人含着眼泪对他说:“孩子,你为了我们双手都被冻裂了,快到我们家炕上暖暖手。”今年年初,7.3公里的旅游公路路基工程终于完成,村民们激动地说:“活了大半辈子,做梦都没想到能走上这样的好路!路通了,车来了,枣卖了,日子将会一天一天更好了。”

  扑下身子到农村“淘金”

  自驻村后,郭若桥挨家挨户走访,访遍了全村,了解村情现状,学习了老党员、老干部的经验方法。在调查民情的基础上,郭若桥帮助村里制订了6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思路,确保各项工作开展能有的放矢。他真正融入了群众之中,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拿出自己的工资给村里的老人买药和营养品,教村里的小朋友看书识字,帮助村民下地干农活,大家亲切地叫他“小郭书记”。他以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赞誉、得到了良好的口碑。

  冲在前面为群众“造福”

  该村盛产红枣,但去年受到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量红枣滞销,农民非常发愁。为了给红枣的出路想办法,去年冬天,郭若桥带着村干部到临汾市区闯市场,帮助销售红枣1万余公斤。“腊月天,我在市区的繁华街道和小区门口摆地摊,一站就是一天,饿了吃些携带的干粮,我还设计红枣商标和包装,并带领枣农们参加农产品展销会。”郭若桥回想当时的情景时说。此事过后,村民们自发地给他送了一面写有“情系群众、解民之忧”的锦旗,从而表达了村民们对这位“红枣书记”的感激之情。

  发挥优势给扶贫“助力”

  通过走访调查,郭若桥得知村路难走的情况后,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在省、市、县的共同努力下,确定了一条7.3公里的旅游公路项目。修路的过程中,有几盏路灯的位置影响施工需要移栽,村民知道这件事后,都想把路灯移栽到离自己家近的地方。郭若桥得知他们的想法后,便召集“两委”会,通过集体商议的方式把路灯移栽到村里最需要的地方,他在会上坚定地说:“我们一定要让奇奇里村彻底亮起来!”最终,他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该村在今年年初安了太阳能路灯30盏,每每提到路灯的事情时,农民们都高兴地说:“你看咱小郭书记为漆黑的村里种上了月亮,一到晚上全亮了,现在出门都不用再带手电筒啦。”

  奇奇里村通村旅游公路路基工程已完成,下一步,他将乘势而上,竭尽所能,加大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开发力度,培训农民掌握科学管护枣树技术,扩大种植面积,通过做大做强当地红枣产业,带动更多的村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