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帮扶 情系民众
——记吉县县政府采购中心驻吉县东城乡东城村“第一书记”李金亮
“第一书记”对农户进行入户调查
李金亮,这个名字在吉县东城村已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他就是吉县县政府采购中心选派到东城乡东城村担任的“第一书记”,父老乡亲都亲切地称他为“李书记”。李金亮凭着一片赤诚和热情来到了东城,团结村“两委”班子、村组干部和全体党员一道带领全村农民,开始了克难扶贫的攻坚道路。
坚持不懈 真心为民
李金亮与村“两委”成员一道,紧紧围绕以建设“五好”村支部为目标,落实主体责任,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把进一步提高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村“两委”为民办事和自治组织的管理能力作为第一抓手,一是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严格按照该县村级权力运行三十条去执行落实,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会议制度、学习制度及有关监督机制。二是为进一步提高村组干部素质,先后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章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强化他们的宗旨观念和担当精神。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李金亮驻村后,登门入户,了解民意,密切联系群众,在短短的时间内对东城村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为了解决该村村民陈成才、张焕晨长达7年的宅基地土地承包纠纷,他无节假日,无双休天,连续多日,走访村民40余户,为处理矛盾纠纷,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在县、乡、村的高度重视下和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7年来的矛盾纠纷终于得到解决。
攻坚扶“贫” 贫字当头
在村组干部大会上,李金亮果断提出:“低保是什么?低保就是我们村的贫困户,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评议低保要体现一个“贫”字上。”李金亮说,要打破以往的按组分配人员户数,把全村情况进行统一核实,干部把关,逐户调查,按照评议标准、对象和程序,严格对待,评“贫”比“贫”,确实把村中的贫困户评上低保。李金亮的提议,得到了全体村组干部的同意和认可,在今年的低保评议工作中,确实体现了干部把关到位,低保评议深得民心。
“我们村没有龙头企业,可是有龙头产业。我们的龙头产业就是发展、壮大村的绿色有机苹果,有了这个龙头产业,我们村的总体脱贫指日可待。”李金亮说,企业龙头中,要找好的带头示范户,善于挖掘身边的能人、土专家,在这些人身上,有着潜在的脱贫元素,加上外来的技术能人传授,抓好龙头产业,让它成为我们的致富门路。
情系民众 心中有爱
李金亮为人正直,待人诚恳,办事认真,务实勤俭,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工作狂。李金亮曾多次在双休日入户走访,因为他是一名法律工作者,又是吉县人民法院陪审员,李金亮的工作时间是靠挤出来的,为了该村的工作,给他爱人看病是一拖再拖,一推再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李金亮在走访入户时,对农民说:“我是搞法律的,懂得一些法律知识,你们有需要,可以找我帮忙,我会随时为大家咨询服务的。”
李金亮的一言一行,感动着整个村组干部,在他的带动下,东城村支部、村委、干部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并肩作战。他脚踏实地、真心帮扶,赢得村民的称赞,他为村美民富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村民信赖的“第一书记”
——记浮山县委组织部驻浮山县北王乡臣南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更新
“第一书记”与村民亲切交流
“县里派的‘第一书记’是好样的,能吃苦、敢担当,有责任心,我们就需要这样的好干部!”浮山县北王乡臣南河村村民们提到李更新,都竖起大拇指这样说。
李更新是浮山县委组织部的一名工作人员,2015年8月被选派到北王乡臣南河村任“第一书记”,他认真履行职责,为该村党建、扶贫、经济发展等工作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深受干部和村民的好评。
扎根基层 奉献青春
自进村第一天起,李更新就从党建入手,针对该村党支部软弱涣散的问题,坚持每周驻村不低于5天,与村党支部班子成员一起研究讨论,广泛征求党员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及时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坚持每周一上午召开村“两委”班子工作例会,坚持每月组织村“两委”成员和党员集体学习,进一步规范了“三会一课”制度。同时,充分发挥全村组织活动场所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积极组织村民在场所下象棋、打扑克,成立锣鼓队、跳舞队,使活动场所门常开、人常来,热闹了起来。通过他的辛勤努力,村干部的劲头足了,党员群众的认可度高了,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有效发挥。
群众诉求 责无旁贷
李更新说:“要想增进党群、干群关系,必须把群众的事时时刻刻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不管群众的诉求有多小都要做,都要落实好。”在走访中,他了解到,农民苏天兰身有残疾,家属又常年有病,两个孩子都在读书,家庭十分困难。他积极与民政部门协调沟通,使苏天兰一家享受到低保。老党员张清龙身患重病,花费了大量治疗费用,他想方设法为其申请了大病救助资金。农民董金刚、张洪波、鲁光红3位孤寡老人,住房年久失修,为保障他们居住安全,争取到危房改造资金4万余元。他还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共同商议,将村里的一点集体资金拿出来,给每位农民补助20元,办理了578人的农村合作医疗;积极与县保险公司联系上报受冻灾侵害的325亩麦地理赔事宜,及时挽回了群众因灾遭受的损失。
锁定目标 狠抓落实
该村俗称“鱼相”之村,农民傍河而居,多少年靠着河滩发展生产,对此,他多次与村“两委”进行科学论证,向专家请教咨询,多次与村“两委”班子成员沟通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并征得全体村民同意。“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10月份,该村争取到投资723.11万元建设规模为457.2亩的国家荒滩地自主开发项目,为充分激活这块资源,结合国家产业扶持政策,科学规划,提出了以活水造地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利用村中古民居较多、红色文化深厚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游。该项目完成后,全村可年均增收100余万元,实行收益归村集体按月给村民分红制度。
今年年初,该项目纳入了浮山县的重点工程,成为全县全力实施的两件大事之一,工程总投资3亿元,通过对周边道路交通、水利设施、河沟河岸绿化等综合治理,围绕一湖水,依托两岸现有资源,打造集生态景观、休闲娱乐、乡村旅游为一体的水系生态景观带。
他在这片沃土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同时收获着村民们的信赖与支持。
真抓实干解民忧
——记大宁县工商和质量监督管理局驻大宁县太古乡处鹤村“第一书记”贺炎成
“第一书记”了解农户生产情况
他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为全村农民办了一件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好事,使处鹤村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民致富热情不断高涨,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就是贺炎成,系大宁县工商和质量监督管理局主任科员,被大宁县县委选派为驻太古乡处鹤村“第一书记”。
引水修路 为民解困
“如何在短时间内让该村脱贫,帮助农民走上致富奔小康之路?”驻村后,贺炎成对全村进行了调查、走访,把全村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全面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调查、走访,贺炎成了解到,该村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畜饮水困难以及道路损毁严重,“这两个关系是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不解决很难让全村脱贫。”贺炎成想全村所想、急全村所急,积极与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并多方筹资520万元,为全村修建了水窖,引水上塬,彻底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随后又争取国家扶贫资金400多万元,对全村通往外地的所有道路都进行了全面整修,同时把全村的基础设施也全部进行维护修缮,使水、电、路这些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设施得到有效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产业扶贫 帮民致富
为了让农民因地制宜,尽快脱贫致富,贺炎成通过查看实情,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全面以发展苹果业、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三大产业。为了让农民尽快掌握果树管理技术,贺炎成为农民邀请的果树管理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为农民讲解果树的管理及修剪知识,并组织果农前往陕西、吉县等地,进行果树技术管理培训,并发放了果树知识手册500余册,使农民牢固掌握了果树的管理和修剪,从而为苹果产业的大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村的果树栽植已发展到了1380亩。苹果业和种植业的大力发展,促进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全村有9户农民圈养羊1000多只,生猪养殖更是遍及家家户户,这三大产业的大力发展使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实惠,也更加坚定了村民积极发展三大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种养结合 并驾齐驱
该村虽是残塬之巅,但气候温暖,非常适合养殖业的发展,而农民对养猪、养羊的兴趣又日渐高涨,饲养生猪和圈养羊的同时,还可以广积农家肥,又为沼气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资源,使养殖猪、沼气、果业得到了一条龙发展,更为全村的经济增收创出了一条新路子。为此,他为农民购回优种猪166头,村民们齐声称赞。
贺炎成结合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一活动,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集思广益,领会精神。通过学习,党员干部增强了凝聚力,更拉近了干群、党群关系,全村农民一致建议,并表决同意成立农民议事会,该会的成立真正起到了监督党员干部,全面真实反映群众心声的作用,使全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风清气正良好局面。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贺炎成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继续为该村的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出力流汗,并借助着精准脱贫、精准扶贫政策的强劲东风,引领处鹤村的村民共赴小康,奔向美好的明天。
“我愿把自己青春奉献给这方热土”
——记安泽县旅游局驻安泽县府城镇大黄村“第一书记”安丽丽
“第一书记”向村民了解生活情况
“我愿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大黄村的这方热土,做老百姓的贴心人,做一名扎根农村、苦干实干的‘第一书记’。既然这是我无悔的选择,那么我将会为此竭尽全力,奋斗不息。”安泽县府城镇大黄村“第一书记”安丽丽如是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舞台,是提高锻炼的最好平台,她用一颗真诚的心,一片真挚的情,用满腔热忱去带领、去帮助全村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
想农民所想
安丽丽进村第一件事,就是给村里修水泥路,出行难已成了农民的一块心病,村里的年轻人买上新车,都不舍得往回开,怕把新车颠坏。村里只剩老弱病残人群。为了改变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状,安丽丽经常来往于市里、县上,到田间地头了解情况,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市扶贫局对“第一书记”进行培训,回来后,她说有想开“乐村淘”的想法,随后来到了冀氏镇开办最成功的一家乐村淘商铺参观学习,在农村工作,她无私奉献,向村民奉献、向农村奉献,把自己的热情毫无保留地无私奉献给农村。
急群众所急
刚上任不久,她对村里情况不了解、不熟悉,大事小事忙得团团转,处理事情难免有疏漏,工作得不到群众认可,埋怨倒是落了一大筐。安丽丽很委屈,为此,夜深人静时,她想起了母亲的嘱咐“不会的问,不懂的学,村里人实诚!”。“何不试着和村民沟通沟通?或许能消除与群众之间的误会,或许和群众谈谈心他们能帮助我。”第二天一大早,她来到了一位年长的大叔家,大叔正在做饭,安丽丽与他聊起了家里一年的收成,对他嘘寒问暖,聊到动情处,大叔感慨万千。从那之后,他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了。
现在的安丽丽,只要一有闲暇时间,总能看到她在干净整洁的办公室里学习的身影,她时常说,学无止境,要时常给自己充电,年轻人一定不要虚度了年华。在她的带领下,一个环境整洁、人心思进的新集体已经形成。这真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比不上老百姓的夸奖”。
如今,她时常想着群众、念着百姓,真正融入了大黄村,成为百姓心中的好书记。
“第一书记”的“三把火”
——记翼城县民政局驻翼城县南梁镇马册村“第一书记”钱光明
“第一书记”与贫困户促膝交谈
他,有着15年“党龄”的35岁小伙子,一心想扎根基层锻炼。他,进村后,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拿方案、解决问题。他,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烧了“三把火”,在工作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他就是来自翼城县民政局监察室主任,现任翼城县南梁镇马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钱光明。
“第一把火”建设队伍增强战力
“村‘两委’班子唯有精诚团结,才能做好村里的各项工作,才能想方设法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钱光明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上任后,亮明态度,主持公道,一连召开一周的“两委”联席会,共同研究工作,劲儿都往一处使,真正达到和谐。经与“两委”协商,筹集了2万元资金,对党员活动室进行重新装修,对村办公场所环境进行了整治,配备了打印复印一体机、投影等设施设备,设置村务、民调等办公室,为党员干部提供了一个好的活动场所。
为使帮扶帮出效果,结合一年一度的党训,钱光明就党的《纪律处分条例》和《廉政准则》对全村党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题培训辅导,切实提高了党员的党性意识、纪律意识和廉洁意识。目前,该村的39名党员,需要开会议事时,除了外出务工、年老体弱的党员外,其余党员都能按时参会。与此同时,他还牵头制订了《会议制度》《“两委”干部值班制度》等。
“第二把火”帮贫扶困凝聚民心
该村残疾人赵子山家的房屋常年漏雨,他和母亲住在不见阳光阴暗潮湿的房子里,生活凄苦。为了帮助这家贫困户改善居住条件,钱光明带头在村里搞起了“爱心募捐”活动,共募集到5240元资金。为保证赵子山家工程质量,钱光明亲自到县城采购建筑材料,亲自参与施工,利用近20天时间为赵子山家平整了院子、用彩钢瓦维修了主房屋顶,新建了厨房、卫生间、杂物敞篷和院墙,拉近了他与村民的距离。
马册村的每一件事,钱光明都是用心在办:联系电子商务公司,为果农销售5000多公斤滞销苹果;邀请果树专家对村30余户果农进行了果树科学施肥等技能培训;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他倡议成立了舞蹈队、太极拳队和文艺队;去年9月下旬组织村民参加了镇上组织的拔河比赛,获得优秀奖;邀请翼城县琴蒲剧团为全村老百姓进行了7场精彩戏曲演出,结束了该村有舞台无演出的历史。
“第三把火”民生事项及时办理
钱光明发现,困扰农民的“闹心事”,其实都是身边的小事。家有三件事,先从紧处来,钱光明根据“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工作要求,把握火候,逐一突破。
该村环境卫生没有统一管理,大家乱倒垃圾、乱排污水,导致村里垃圾成山、污水横流。他牵头组织开展环境卫生专项大整治活动,动用大型机械对村永定桥、进村主干道、街巷积存的垃圾进行了彻底清除,同时发动群众对各自房前屋后环境进行了全面清理。村民们有了一个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自来水一直是百姓所期盼的,他研究成立了清查小组,采取“两委”班子成员包联、逐户上门登记,发放用水登记卡等办法,切实解决了自来水亏损问题。他还积极实施有关民生发展的实事,由钱光明牵头协调实施了4000米田间水泥灌溉渠工程,实施了村永定桥维修升级一期工程,下一步,他将会着力打造旅游经济,带动周边绿色产业一体化经济。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