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办公室到田间地头 临汾662个第一书记风采录

2016-03-25 10:09:09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一心为民谋福祉

——记市人民医院驻隰县寨子乡坪城村“第一书记”杜凯群

“第一书记”实地查看梨果情况

  他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为农民开启了一扇扇致富的大门,为村民带来了福音;他坚持产业扶贫与智力扶贫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以实际行动让农民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他就是隰县寨子乡坪城村“第一书记”杜凯群。

  真心扶贫 解燃眉急

  该村有243户、788口人,耕地面积2500亩,果树面积1300亩,村民以梨果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去年玉露香收成良好,但由于农民缺乏销售渠道,他们只能眼看着梨堆在地头,干着急。杜凯群上任时,恰逢梨果采摘期,看到这种情况,他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于是多方联系买家,多渠道进行销售,在自己工作的单位——临汾市人民医院设立了爱心扶贫点、在临汾万佳福超市专门设置了玉露香摊位,解决了梨的销售问题,解决了农民燃眉之急。去年腊月,杜凯群与永和县阁底乡奇奇里村“第一书记”郭若桥,将永和枣和隰县梨一起装箱销售,推出了“枣”想和你不分“梨”的新模式,联手打造农副产品品牌,深受市场青睐。

  杜凯群积极发挥工作单位的优势,组建医疗团队对该村进行义诊,经过3个多小时的诊疗,累计开处方100余人次,测量血压200余人次。他也是市志愿者联合会的一名志愿者,及时将村里的贫困情况反馈给志愿者联合会,该联合会联系服装厂,捐赠100条崭新的牛仔裤,去年,他与市志愿者联合会共同开展“暖冬行动”,向隰县团委捐赠衣物10000余件,文化用具2000余件,向环卫工人捐赠棉手套200双,为村民送去了温暖。

  开拓思路 共谋发展

  杜凯群召集党员共谋发展,座谈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同研讨困境,为出路、发展和前景建言献策。他以村“两委”为依托,将成立梨果及土特产销售公司,着力打造该村的品牌,拓展销售渠道,并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模式,以利润最大化、规模标准化来实现村集体收入零突破。去年10月底,他带领党员干部、致富能手、村民代表一行17人,前往吉县东城乡雷家庄村参观和学习苹果树的管理。期间参观学习了东城乡的党建工作,与当地果农交流果树管理经验,还对防雹网的作用和维护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村民不仅打开思路,转变了思想,还开阔了眼界。

  按需培训 助力脱贫

  自上任以来,杜凯群走村串户、调研民情、走村入户、跑遍了田间地头。去年11月,他邀请了市畜牧兽医局畜禽繁育改良站、襄汾县果树服务中心、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等专家对农民进行培训。同时,他制订了一套完整的培训计划,定期邀请各方面专家亲临地头、屋舍,对农民进行现场施教,得到农民的赞扬,农民希望多组织这样的培训。

  杜凯群积极发挥人脉资源,寻求相关部门的支持,为县城建局支持垃圾车一辆,增补贫困户危房改造1户。为残疾人协调5辆轮椅、5个座便车,并向县残联申请了对该村未在册的残疾人重新评估的请求。在他的多方协调和努力下,电商平台已经落户该村,打开了农副产品销售渠道。该村的光伏电站已基本完成,在县电力公司的支持下,更新100kw变压器,确保了光伏电站并网发电。为解决灌溉用水问题,他积极协调果水配套、引水上塬计划,可以解决塬上果树1500亩的干旱问题,实现农民收入翻番。

  杜凯群对自己所做的一切并没有满足,他将继续扑下身子,带着真情,真抓实干,用实际行动早日让坪城村的百姓过上好日子,奉献自己的力量,力争做一个不愧于农民的“第一书记”。

 

根植农村 情暖百姓

——记市气象局驻隰县阳头升乡贺家峪村“第一书记”刘建华

“第一书记”向贫困户讲解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相关政策

  她,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她,以村为家,以民为亲,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她,全心全意践行宗旨的风采在党旗上熠熠生辉;她就是市气象局增雨办主任、驻隰县阳头升乡贺家峪村“第一书记”刘建华。她被隰县县委评为“2015年感动隰县十大人物。”

  以村为家 扎根农村真扶贫

  “2015年8月13日,随着久旱之后第一场雨的降临,我以贺家峪村‘第一书记’的身份进村。”刘建华回想起了初次踏入这片土地时的情节。从此,她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开始了新的征程,与这里的农民、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该村地处隰县西南,与永和接壤,农民收入主要以玉米、谷类等农作物为主。自那时起,刘建华一心把根扎在村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农忙时帮农民在地里干活,种粮大户、困难户、老人、残疾人她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一边干活,一边谈心,成了她做思想工作、了解情况的一个绝招。农民把她当成了朋友、亲人,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都愿意和她说。该村有6个自然村,为了掌握农民的情况,390多户农民的家里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以民为亲 八方求援解危困

  走访村户与百姓拉家常是刘建华的工作常态。村民寇金燕年近七旬,是位五保户老人,老伴患有强制性脊柱炎,生活无法自理,整日依靠板凳前行,年迈的寇金燕不仅要照顾老伴的日常起居,还要靠种植为生,“他们家中家徒四壁,劳力很是缺乏。”提及这位老人时,刘建华潸然泪下。深知这样的情况时,刘建华经常用自己的工资给寇金燕家购买一些生活用品。去年的中秋节,她还购买60多份月饼和慰问品,发放给全村的贫困户和孤寡老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于是她四处跑募捐、拉赞助。几个月的时间里,她跑遍了临汾市团委、民政、妇联等部门,为贫困户筹资筹物。

  想民所想 千方百计谋福利

  “刘奶奶,我们特别喜欢和您在一起玩,很开心。”该村留守孩子杨帅拉着刘建华的手说。一提起村中里的留守儿童,刘建华一阵酸楚:“村里的孩子平常都寄宿在学校,一放寒暑假,村中的坡上、河里、树上到处可见到留守儿童的身影,他们就好像流浪儿一样,随之而来的,就会牵扯到孩子们的学习、安全等问题。”刘建华经过走访调研,得知村里有6名假期回乡的大学生,于是她努力与回乡大学生进行沟通,不久,大学生变成了孩子们的暑期辅导老师,这些孩子度过了一个充实、平安而愉快的暑假。

  贺家峪村是一个处于两山夹缝之间的沟渠村,一条小河绵延盘亘于村前。多年来,许多农民将生活垃圾弃于河岸,致使河水污染,河道脏乱不堪。为改善这一现状,一有时间,刘建华就会亲自下河清理垃圾,在她的带动下,农民也积极响应,很快就将河道垃圾清理干净。

  急民所急 危难之中见真情

  特困户药四女右眼失明,左眼白内障,老伴瘫痪多年,子女众多却因离异而各奔东西,儿孙满堂却因无人照看而整日以泪洗面。刘建华心疼之余,生恻隐之心,主动为其捐赠,并帮药四女联系好省城眼科医院。医药费不够,她就联系自己的亲戚朋友赞助。在刘建华的帮助下,药四女得以重见光明,这个贫困家庭获得了新生。

  刘建华,用一腔热血和这一责任、一片爱心,滋润着这片土地,温暖着这里的人民。村民个个伸出大拇指为她点赞!

 

农民的贴心人

——记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驻乡宁县昌宁镇麦田村“第一书记”罗平安

“第一书记”和村民交流光伏发电项目情况

  “他来了之后,村委会电通了,为我们照明;水来了,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他上任后,壮大了我的养殖合作社,使我的农副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了出去,效益显著。”“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他依然走村入户、调查民情,让我们很受感动。”……在乡宁县昌宁镇麦田村村口,当谈起“第一书记”罗平安,村民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罗平安,一位来自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合作指导科科长,现任乡宁县昌宁镇麦田村“第一书记”。初春时节,山区的风依旧有些凛冽,但他没有怨言,挽起袖子,依旧询问着农民关于春季土地灌溉的事情。他说自己做的都是平凡事。然而,平凡中见证着诸多的不平凡,多少个日日夜夜,他舍去与家人陪伴的时间,舍去与朋友聚会的时间,一心扑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也就是罗平安常说的:“既然来了,就要能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唱好基础党建重头戏”

  “我们村是典型贫困村,村‘两委’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以种植、养殖为主,平时还做些零工,村中119户村民、339名贫困人口,他们几乎是靠天吃饭。”罗平安介绍着该村当时的情况。

  要想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抓好基础党建工作是罗平安这个“第一书记”面临的首要任务,半年多来,他坚持在村“两委”开展理论学习,不断强化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理念。同时,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制订村“两委”工作民主化、制度化,以党支部为核心,形成“党支部决策,村委会执行,党支部把关,村委会干事”的基本规矩。加强村级班子的团结,发扬民主精神,强调协作,增强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

  “打通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

  “只有打通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才能拓宽山区的扶贫路。”罗平安说,“在‘电商’没有进村之前,这里的农副产品几乎是在‘沉睡’当中,销售途径闭塞,收入较低。”去年,罗平安参加了全市扶贫培训班后,萌生了“电商”这一致富门道,后经多次前往侯马市“马上购”电商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如今,“电商”进村了,农民不但能将农副产品销售出去,实现了订单农业,也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还能足不出户交上水电费、买车票、寄包裹取快递等,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节约了成本,方便了办事,还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目前,通过“电商”扶贫平台,已向农户预订了10亩的朝天椒,这样一来,农民会获得更多收益。

  “扎实做好建档立卡‘回头看’”

  精准识别是实施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的前提和基础,此次建档立卡“回头看”关系着未来5年“帮谁、怎么扶、谁来扶”的重大问题。罗平安用了一周的时间,开展了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回头看”先期试点工作。按照“八不进”的原则,将不符合贫困条件的农户清出,按照贫困户动态管理综合评价办法,深入农户、调查了解,取得150份综合评价打分结果,根据综合打分结果,确定贫困程度,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依据进行登记,最终确定了119户村民,339人为贫困户。

  站在群山环绕的山坡上,看到满山种植的核桃树、花椒树、辣椒等农作物,罗平安满怀欣喜地说:“这里将是农民三年后的成果,那时他们会腰包鼓起来、扬起笑脸乐呵呵、文化更丰富、生活更幸福。”

 

办乡亲们想办的事

——记市委政研室驻古县南垣乡驼腰村“第一书记”张震

“第一书记”走访建档立卡农户

  他扑下去、扎下根,深入百姓中间,打牢群众基础;他寻村史、摸实情,多方调查研究,理清发展思路;他搞活动、找市场,推销粮食产品,帮助农民增收。他就是古县南垣乡驼腰村“第一书记”张震。

  深入百姓中间 打牢群众基础

  驻村以来,为了真正掌握村情民意,凡走访到的家户,房屋几间,地有多少,收支如何,困难在哪儿,张震都做了详细的了解与记录。张震与朴实温和、率真可爱的乡亲们之间,发生了很多值得回味的事情。现在,和村民们坐到一起,谁都能把话匣子打开。路上,只要遇到农民,都会热情地拉着张震去家里吃饭。不过,无论在谁家吃饭,张震都没有白吃过。怕交伙食费显得生分,张震每次去农民家里吃饭,都要在集市上割几斤肉、剁几斤排骨带过去。短短的时间内,他和农民渐渐熟悉了起来,对村情也有了较深入地了解。他深切感到,要真正融入百姓中间,至少要做到“五能”:能和乡亲们拉家常话,能吃了乡亲们家里的便饭,能喝了乡亲们倒的茶,能抽了乡亲们递的烟,当然最关键的是要能办了乡亲们想办的事。

  多方调查研究 理清发展思路

  淘项目、筹资金等是“第一书记”分内之事,但更重要的是要和村“两委”班子一起找一条长远的发展思路。科学的发展思路,在于对村里的自然条件、发展历史及现状等方方面面,进行充分深入地调查研究。为了探寻该村的历史,张震多次咨询乡镇和村里干部,问遍了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先后走访了浮山县地方志办、浮山北韩乡与南垣乡相邻的村子,以及驼腰周边的村子;同时,通过不同层面的走访,多种方法考察、多个渠道调查,对驼腰村致贫的综合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该村的发展思路:以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为导向,以小杂粮为重点,以市场为牵引,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绿色粮食产品,促使该村成为一个精品绿色粮食产品贸易小基地。

  推销粮食产品 帮助农民增收

  “第一书记”的首要任务“抓党建、促增收、保稳定”。张震认真抓好“三会一课”制度的落实,召开会议,规范会议记录。组织该村全体党员学习中央、省市新精神和新规章。制订落实每月一次的党员活动日,把全体党员集中进行学习和劳动。

  由于去年天旱,玉米减产40%,核桃挂果也不多。农民的希望是,要收得多,卖得好。为了使农民减产不减收,张震经过多方联系和协调,把农产品的销售直接引入了公益活动和终端市场中,依托临汾UCC骑行俱乐部,组织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80余名骑友,往返骑行130公里,到该村开展了“骑行助贫,齐奔小康”公益活动。活动当天,以每公斤20元的价格,当天销售核桃350余公斤,后继销售200余公斤,部分骑友还和农民提前预订了村里种植的小杂粮。通过此项活动,村里卖核桃收入了1.1万元,农民增收近4000元。他还与临汾市家福乐超市进行了接洽沟通,检验样品,以小米每公斤10元、晋谷每公斤9元的较高价格,把万斤小米送进了超市,突破了过去农产品初端销售的传统模式。

  一件件、一桩桩、真情帮扶,村民们感到无比温暖,他着实为乡亲们办实事,得到村民的交口称赞。

 

贴心为民办实事

——记市直工委组织部驻大宁县曲峨镇古驿村“第一书记”刘斐

“第一书记”走访农户

  “我是古驿村人,是一名普通的村干部,能够为群众做点实事是我的光荣……”刘斐常常和村民这么说。2015年8月任大宁县曲峨镇古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刘斐,到村任职以来,迎难而上、勇于创新,认真履行“第一书记”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维护了全村的和谐稳定,为进一步实施“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调研学习 服务农村

  进村开展工作后,刘斐扎根在农村,吃住在农村,走进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及在县城务工人员的家中,把自己当成古驿村的一员。他走遍了古驿村所辖的7个自然村,详细了解了全村的地形地貌,可耕种土地面积,走访农户100多户,了解了该村农户的生产、生活等基本状况。他积极向派出单位汇报,申请救灾救济款5000元,向10户受灾严重、患有重大疾病的农户发放赈灾救济款500元,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作为“第一书记”,刘斐凭着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勇于担当的工作态度,很快进入了工作角色。他与村干部一起研究商讨,进一步确定了发展思路。即:紧紧围绕产业带动,强化支部建设、队伍建设、规范建设,有效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加大专业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勤劳致富,引领全村农户脱贫致富。

  支部引领 规范建设

  刚一进村,他先后多次组织党员、干部召开会议,为党员讲党课,带领党员干部学习十八大、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等。带领党员干部积极贯彻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要求他们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勤劳致富,争做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到村后,他把强化基层党支部活动阵地建设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突破口,扎实推进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夯实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阵地保障,增强党组织战斗力。刘斐还积极向县委组织部和镇党委申请,在县委组织部和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了维护、修缮,制作了宣传版面、制度版面、宣传标语、开辟了学习园地,使“两委”办公有场所,党员活动有阵地,村民培训有教室,大大提高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勤劳致富 精准脱贫

  鼓励青年人学习专业技术,逐步向技术型务工转变;鼓励种植、养殖户科学管理,不断扩大规模,带动其他农户共同致富;鼓励在校学生,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鼓励在外从事经营项目的农户,积极参与农村建设,积极为农村发展建言献策。

  到村后,刘斐得知河堤、崾头两个自然村由于饮水管道年久老化,导致两个自然村村民无法饮水后,他积极向曲峨镇党委、政府汇报,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维修,并通过派出单位扶贫工作队协调资金3万元,对河堤村供水水窖进行了维修,保证了村民饮水问题。该村的光伏发电站已经通过初步审查,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5万元,为古驿村早日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保证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精准高效,刘斐不辞辛苦,白天走访农户了解情况,晚上记录到次日凌晨,两评议、两公示、严格按照“应进必进、应出必出”原则。

  刘斐到村任职以来,凭的是立足基层、真抓实干、抓铁有痕的精神,靠的是不怕苦不怕累,见了困难、矛盾不绕道的作风,赢得了群众的支持,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